2025年11月11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宣布:美国将停止直接资助乌克兰。3500亿美元的援助被称作“对美国利益的伤害”,而乌克兰若要获得武器,必须自己掏钱,通过北约盟国向美国采购。同一时间,超过50亿美元的军售因联邦政府停摆被冻结,海马斯火箭炮、宙斯盾系统、先进空空导弹滞留仓库。战场之外,一场更深远的地缘地震正在发生——美国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正在瓦解。
美国已为乌克兰战争投入巨额资源,但特朗普的回归标志着战略转向:不再做欧洲的“免费保镖”。他宣称战争本可避免,第九场冲突也将由他终结。这不仅是政策调整,更是对冷战以来美国全球角色的根本否定。而问题随之而来:当美国撤手,欧洲真能独自撑起乌克兰的天空吗?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数据揭示了一个正在成型的新现实:欧洲已在行动。截至2025年11月,德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超325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单一援助国。欧盟整体对乌援助突破1700亿欧元,2025年上半年军援规模是美国的2.6倍。英国承诺每年38亿美元持续至2031年,丹麦、瑞典、荷兰等国纷纷设立5至10年援助计划。这不是应急响应,而是制度化承诺。
更关键的是,欧洲正从“输血”转向“造血”。德国推动在乌克兰本土联合生产IRIS-T防空系统与远程导弹,欧盟利用冻结俄资产利息发放无偿还贷款,北欧国家将GDP的0.25%固定用于援乌。这些机制意味着援助不再依赖美国国会拨款,而是嵌入欧洲自身安全逻辑。当美国在停摆中冻结军售时,欧洲的供给链条仍在运转。
但挑战同样清晰。美国曾承担北约66%的军费,主导指挥体系与前沿部署。如今特朗普政府要求欧洲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并暗示美军驻欧不再永久。这不仅是财政压力,更是战略心理的颠覆。欧洲虽有意愿,但在高端武器研发、远程投送能力、情报网络上仍深度依赖美国。F-35战机、卫星侦察、后勤保障,短期内无法替代。
这场转折的本质,是美国从“全球警察”向“交易型强权”的蜕变。它不再默认欧洲安全为其核心利益,而是将其视为可谈判的负担。这一逻辑下,乌克兰不仅是战场,更是测试欧洲自主性的压力舱。美国退出的真空,正迫使欧盟加速“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拟投入8000亿欧元提升军工产能。但真正的考验不在资金,而在政治意志能否跨越国界。
当保护伞收起,天空不会自动塌陷,也不会自动撑起。它需要有人站出来,用行动重新定义责任。欧洲正在尝试,但尚未完成。未来的关键,不在于美国是否回归,而在于欧洲能否把这场危机,变成真正战略自主的起点。
安全从不来自他人的承诺,而源于自身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