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空战是什么样的?
别再想《壮志凌云》里阿汤哥那种单枪匹马、凭着个人英雄主义扭转乾坤的画面了。
说句扎心的大实话,那种时代已经结束了。
未来的天空,更像是一个大型网游,坐在最安全位置的氪金大佬,指挥着一群不要钱、不怕死的“小号”去前面趟雷、开图、送人头。
谁的“小号”多,谁的AI指挥系统牛,谁就能笑到最后。
最近,人民空军放了个微电影,叫《梦远》。
名字很文艺,但里面的内容,一点都不含蓄,简直就是把未来战争的说明书直接甩到了桌子上。
主角,就是那个在2019年阅兵式上惊鸿一瞥,然后就“神隐”了的攻击-11无人机。
这玩意儿,当年大家看到它科幻的无尾飞翼造型,光滑得像块黑曜石的机身,就知道这绝不是个善茬。
锯齿状的舱门,埋入式的传感器,浑身上下就写着四个大字:“别想看我”。
隐身,是它的基本盘。
但那次之后,它就消失了。
江湖上只剩下它的传说。
有人猜,福建舰和076的电磁弹射器就是给它准备的,要搞成海军的舰载“刺客”。
这个猜测靠不靠谱?
可能性很大,但官方一直没点头。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结果,这次《梦远》直接来了个王炸。
攻击-11不仅飞起来了,而且不是自己飞。
它的身边,跟着两个“大哥”:一个是歼-20,我们最顶级的隐身战斗机;另一个是歼-16D,外号“咆哮狼”,专门搞电子战,能把对方的雷达和通讯系统搅得天翻地覆的狠角色。
三架飞机,一个编队,协同演练。
这画面一出来,味道就全变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秀肌肉”了。这是在摊牌。
我们来看看牌桌上的其他两位玩家。
山姆大叔,作为最早提出“无人机协同作战”概念的头号玩家,按理说应该遥遥领先。
早在2000年,美国海军就开始琢磨这事,2011年就把X-47B这种飞翼验证机搞上了天。
那家伙,技术指标看着是真吓人,又是自主起降又是空中加油。
结果呢?
魔幻的事情发生了。
2016年,项目被砍了。
为啥?
一说是太烧钱,海军觉得性价比不高;另一说是技术太超前,步子太大扯着了。
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大公司病”:PPT做得天下无敌,实际执行起来,部门内斗、预算超支、战略摇摆,最后把一个天才项目给活活拖死。
现在,海军转头去搞了个“黄貂鱼”无人加油机,从“刺客”变成了“奶妈”,攻击性大大削弱。
空军那边呢,搞了个“无人协同战斗机计划”(CCA),听着挺唬人,可第一批验证机,今年八月、十一月才刚刚完成首飞。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另一边的俄罗斯老铁,也是个有想法的玩家。
他们的“猎人”S-70无人机,造型同样威猛,也跟自己的五代机苏-57搞过联动。
甚至有消息说,这哥俩已经打包去俄乌冲突的“新手村”刷过实战经验了。
但问题是,然后呢?
然后就没然后了。
大家只能确认有那么几架原型机在飞,至于能不能像下饺子一样大规模量产,谁也说不准。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号称练成了绝世神功,但每次出手都只用一招,而且打完就得回家歇半天。
这到底是“大招”还是“绝唱”,外人真看不懂。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中国这张牌。不声不响,直接甩出个“三带一”的炸弹组合。
这个组合,本质上是对空战逻辑的彻底颠覆。
它不再是比谁的飞机飞得快、导弹打得远,而是比谁的“作战系统”更聪明、更高效。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这个场景,简直就是一部高科技黑帮片:
首先出场的是“老大”歼-20。
它凭借顶级的隐身能力,像个幽灵一样潜入战区深处。
但它这次不只是去单挑的。
它的新工作是“开天眼”,利用自己的传感器把整个战场扫描一遍,标记出所有的高价值目标和高威胁单位。
然后,它通过数据链,把这些信息实时共享给自己的“小弟”。
它成了战场的大脑和指挥官。
接着,二当家歼-16D“咆哮狼”开始干活。
它就像个顶级黑客,对着敌方的防空系统就是一顿电子输出。
强力干扰,电磁压制,让对方的雷达变成雪花屏,通讯系统里全是噪音。
说白了,就是把对方的“保安系统”给废了,为接下来的行动清场。
最后,真正的主角,攻击-11“死士”,登场了。
它接到“老大”歼-20发来的坐标,在“二当家”歼-16D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穿越防线,直扑那些最危险、防守最严密的目标。
踹门、破防、定点清除……这些过去需要王牌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干的脏活累活,现在全交给它了。
就算被发现了、被击落了,损失的也只是一架机器。
而那个坐在歼-20里、价值连城的王牌飞行员,从头到尾都在安全距离之外,喝着咖啡就把活儿干完了。
看明白了吗?
这套“智能化作战模式”,最骚的操作就在于,它把人的价值和机器的价值给重新定义了。
人,负责在安全的“环路中”进行决策和指挥,把宝贵的经验和智慧用在刀刃上。
机器,负责在危险的“前沿”执行任务,发挥其低成本、可消耗的优势。
这就是“有人在回路,无人闯前线”的高效协同。
这不仅让歼-20的感知范围和打击维度呈几何级数暴增,更重要的是,它把飞行员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这才是对“人”最根本的保护。
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天练成的。
它需要从最初级的后方遥控,到中级的任务协同,最后才能进化到这种高度融合、一体编组的高级形态。
这次的《梦远》,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别再讨论概念了,我们已经进入到更深入的实践阶段了。
所以说,攻击-11的飞行画面公开,真正的信息量不在于这架飞机本身有多牛,而在于它背后那套已经初具雏形的、冷酷而高效的“未来战争算法”。
智能化作战,已经不再是PPT上的一个名词,而是正在驶出机库的冰冷现实。
这盘棋,越来越有意思了。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