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粟裕领到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任务。
正在连城一带作战的红七军团被紧急召回,中革军委召见了军团领导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人,当面宣布:即日起,红七军团改组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刻向闽、浙、赣、皖各省出动。
根据军委的当面交代,粟裕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一是“宣传抗日”,在沿途各省宣传抗日主张,发展抗日运动;
二是“支援皖南”,近期皖南地区有群众发动革命暴动,先遣队要尽快抵达皖南地区,支援群众,在当地建立新的苏区。
从成立的这一天起,先遣队的任务就非常古怪。
宣传抗日,支援皖南,这任务放平时肯定是没问题。
可是当下是什么时候?国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红军“反围剿”作战不利,损兵折将,原先纵横千里的苏区目前已沦陷大半,仅存的不到300里苏区也是岌岌可危。
眼看红军主力就要朝不保夕,却在此时挑几千人出去当宣传队?
而皖南又是什么地方?安徽,就在蒋介石老家浙江的边上,现在就连瑞金的中央苏区都快保不住了,专门去蒋介石的老家边上建立一个新的苏区,这思路是不是有些太过跳跃了。
不管如何,军委的任务是实打实要执行的。
并且,在公布任务的同时,军委给先遣队补了2000名战士,还给先遣队弄来整整160万份抗日宣传材料,看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
直到很多年以后,共和国大将粟裕才在两份绝密文件中看到了先遣队的真实任务:在派出先遣队之前,中央已经做出决定,计划在9-10月间实施“大突围”、“大撤退”,从中央苏区撤退,进行长距离的战略转移。
抗日先遣队是往北,而红军主力的突围方向,是往南。
所以,粟裕他们的真正任务,其实是掩护主力红军即将开始的大突围。换句话说,粟裕他们其实不是抗日先遣队,而是长征的先遣队。
但七军团上下对此一无所知。
而粟裕更不知道的是,此次一别,竟是相见无期。
而再次归来时,青涩少年距战神仅一步之遥。
二、进攻福州
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征。
在紧急补员后,北上抗日先遣队总人数来到6000人,但其中有2000多是非战斗人员,而整个军团长短枪合计不到1300支,主要火力仅有6门迫击炮,许多数战士的武器仍是大刀梭镖。
武器不多,其他东西反而不少,尤其是中央弄来的抗日宣传材料就装了320多个担子,加上其他后勤物资一共500多担。
光是数数挑担子的人数,你就知道这支部队行军起来有多笨重。
根据计划,先遣队7月要向北跨过闽江,8月初去往杭江铁路线,最后在8月底抵达皖南,任务十分艰巨。
除了武器装备之外,先遣队的领导班子也是个问题。
有人可能想问,先遣队里不仅有寻淮州,还有粟裕,这领导班子还能有问题?
其实,粟裕当时只是军团参谋长,并不在先遣队的决策层,先遣队的决策层是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和中央代表曾洪易三人。
乐少华之前已经说过了,打仗不懂,骂人内行,可想而知他将会制造不少麻烦。
至于中央代表曾洪易?这人很难形容,只能这么说吧,他最后叛变革命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麻烦,但最开始的时候,先遣队的进军竟然十分顺利。
原因是,不管是福建当地军阀,还是老蒋本人,都对红军突然派出这支先遣队感到十分震惊。
由于完全摸不清红军的意图,福建地方军阀龟缩在城市里面不敢出击,老蒋则是忙着从后方调部队,结果就是一段时间内,先遣队前方毫无阻碍,一路畅通无阻。
7月30日,先遣队按计划顺利度过闽江。
还没来得及高兴,中央突然发来命令,要求先遣队暂时不去皖南,掉头向东,相机夺取福州。
这时候,由于军团长寻淮洲在路上意外受伤,先遣队的实际军事指挥由粟裕负责。
听到这个命令,粟裕立刻就犯起嘀咕: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常驻守军2个团,还有炮兵、海军陆战队驻扎,防御相当坚固。而先遣队装备水平低劣,又是初来乍到,对福州甚至福建中部的情况都是完全一无所知,这种攻坚战要怎么打?
然而,中央的命令斩钉截铁,并且强调福州地下党将会进行策应配合。粟裕无法,在8月7日指挥部队向福州城发起进攻。
事实上,在整个福州战斗中,中央说的福州地下党从未出现——实际上,福州地下党组织早在4月就被敌人破坏了。
更糟糕的是,此时福州的守军不止是常驻的2个团,原先散落在福建各地的国军87师此时早已已经赶回福州,而老蒋也紧急征调49师坐船赶来支援,并且还专门派来8架飞机助战。
尽管红军战士十分英勇,但进攻的结局正如预料那样,由于红军严重缺乏火力,从根本上就没有进攻大城市的手段,再加上兵力也没有任何优势,先遣队在外围激战2天2夜毫无进展,伤亡十分惨重。
8月8日,粟裕感到战局严重不利,力劝其他军团领导人撤离福州,减少损失。为了说服乐少华,粟裕找的理由也很充分,他说,军委的命令是“相机夺取福州”,现在已经明显没有机会,就不要继续打了。
这时候,乐少华也认同福州肯定是打不下来的,于是红军撤围离开。
问题是,敌人的地盘,岂是红军可以随意进出的?福州守军经过两天战斗,已经知道眼前的红军实力其实相当一般,眼看红军撤退,福州守军竟然主动追了出来。
行动并不灵活的先遣队在桃源一带被国军追上,粟裕立刻指挥部队调头开打,结果双方白天打了个平手,晚上短暂后撤,形成对峙。
虽然并不了解敌人的部署,但粟裕知道决不能耽搁,否则等敌人大部队上来先遣队要吃大亏(事实上,国军重火力部队确实快要赶到),粟裕当晚下令让部队连夜撤退,并且亲自带一个连在后殿后,终于有惊无险地撤离了福州。
尽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然而,先遣队的黑暗命运,现在才刚刚开始。
三、移师闽北
盲目进攻福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先遣队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物资补充,反而多了700多名伤员,原本就笨重的行军脚步变得更加寸步难行。
好在,先遣队很快和闽东游击区的同志取得联系,由叶飞率领的闽东游击队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发动群众帮助转运了伤员,解决了先遣队的当务之急。
而先遣队也投桃报李,在闽东连续打下几个国军的县城,帮助游击队扩大了活动范围,把闽东游击区连成了一整片。
然而,尽管暂时解决了攻打福州留下的问题,先遣队今后行军仍然是困难重重。
攻打福州的真正后果,远不止是几百伤员而已。
在先遣队刚出发时,蒋军摸不清先遣队的虚实,不敢轻举妄动,而在先遣队主动进攻福州后,他们仅有几千人的事实一下子暴露了,国军开始放心大胆、大摇大摆地对先遣队进行围追堵截。
从这一刻开始,先遣队就彻底转入被动。
福州一战刚刚结束,先遣队还没来得及在闽东喘口气,国军49师就紧紧咬了上来。
8月16日,先遣队留下伤病员和缴获的几百支枪,奉命向闽北转移。
红军转移,原本的优势是一个“快”字,然而,此时的先遣队却面临这一个更加麻烦的问题:走不快。
不是粟裕他们不想走快,是有人不让。
在先遣队整个行军途中,中革军委的电报从来就没有断过,远在天边的中革军委不仅规定先遣队每天只能行军15公里,而且连走什么路线、在哪里宿营统统都给先遣队规定得死死的,一步不许乱走。
面对这样的指挥,先遣队的几个领导意见截然不同。寻淮洲和粟裕对这样束手束脚的指挥意见很大,先遣队的环境如此恶劣,敌情又是如此复杂多变,军委远在千里之外,如何能够及时给出正确的具体命令?
然而其他领导却不这么认为,尤其是政委乐少华对军委的命令完全言听计从,不仅如此,完全不懂军事的他还经常要借此借题发挥,干扰寻淮洲的军事指挥。
随着先遣队不断前进,乐少华和寻淮洲的矛盾越来越大,两个人到了见面就要吵架的地步,甚至后来,两人分别向部队下达命令,让先遣队的战士不止如何是好。
至于曾洪易,这人怎么说呢,好处是他倒不是完全听军委的,但是坏处是他其实不听任何人的,事实上,这人就是个怕死的。
自从先遣队出发以来,曾洪易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恐慌动摇情绪,敌机一来吓得脸色发青、嘴唇颤抖。后来,他甚至几次主动说要离开部队,单独跑到安全的地区去。
先遣队一边要面对军委的遥控指挥,领导班子又是这个鬼样,日子有多难过可想而知。
其中最苦的,就是实际军事指挥负责人粟裕,每天的行军计划又要符合军委的指示精神,又得确保每个领导都能同意,粟裕每天都得想全想细想万一,好不容易确定方案之后,再赶紧布置下去实施。
尽管有无数的困难,但粟裕还是竭尽所能,指挥先遣队在向闽北转移的同时一路披荆斩棘。
8月22日,先遣队攻克穆阳镇,28日,攻克庆元县城,30日,先遣队在竹口歼灭国民党浙江保安第三团。连续3场小小的胜仗,让先遣队的士气为之一振。终于,先遣队在9月初抵达闽北游击区。
此时,先遣队的人数已经不到4000人,并且已经过了先遣队最初计划抵达皖南的时限。
下一步,又该何去何从?
四、转战浙西
对于下一步行动,粟裕是有自己想法的。
此时,先遣队已经转战2个月,遭受了不小损失,如果继续强行前进,不管是体力还是士气都将继续快速流失,且损失也一直没得到恢复,对下一步任务非常不利。
而来到福建北部后,敌情并不算特别严重,紧追先遣队的国军正规部队只有一个49师,此时先遣队又刚刚打完几个胜仗,士气正旺,并且实力仍在,如果依托闽北游击区的支持,完全可以和49师好好打一仗,就算不能完全吃掉敌人,至少也可以给敌军重大打击,减少后续被敌人追击的压力。
而粟裕的思考还不止于此,作为实际军事指挥人,粟裕此时已经感觉到,先遣队目前实力和国军正规军有一定差距,但是比福建地区各地的守军却明显强了不少。
因此,粟裕甚至已经计划好了下一步任务,在击退49师后,先遣队完全可以在闽北、闽东继续作战一小段时间,不仅可以打通两个游击区,帮助游击区发展,先遣队自身也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补充,可以更好地执行北上前往皖南的任务。
在寻淮洲的支持下,粟裕把这些想法上报给军委,而军委的反应完全出乎粟裕意料。
收到先遣队的电报后,军委一连发了数封电报回复:
9月4日电报:
...现已开始作战计划的第三步,中心任务是:继续彻底破坏进攻红十军及闽北苏区之敌的后方;在闽浙赣边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破坏敌人后方交通,首先破坏龙泉、浦城、广丰、玉山间的公路、交通工具及电话线,进而破坏兰溪、衢县、江山、玉山间的铁路、火车站,以及玉山、常山、江山之间的公路...上述任务应于9月内完成。
9月7日电报:
你们拟于闽北边区休息,这恰合敌人的企图,因敌人企图阻止你们北进...立即执行4日的训令。
9月10日军委更是连续两次来电,命令七军团立刻“执行原定北上任务”。
简单来说,军委完全驳回了粟裕“在闽北作战”的思路,并提出了一堆作战任务:立刻北上、破坏敌人后方、创建新苏区。
最令粟裕纳闷的是,军委急着要他们离开闽北,“执行原定北上任务”,却又要求先遣队在闽浙赣边境活动,对于北上原本最终的目标“支援皖南”任务要如何执行只字不提。
如果不是急着去皖南,那急着北上要干嘛?粟裕完全想不明白。
但是既然命令已经下达,先遣队只有照办,即使寻淮洲和粟裕想灵活一点都不行,这边还有个乐少华盯着呢。
在军委一声又一声的紧急催促中,先遣队在闽北来不及休息,留下几百伤员后匆匆上路。
离开闽北,进入浙江后,按照寻淮洲和粟裕的意思,既然还是要去皖南,那么就应该兵贵神速,一路避战,尽快北上离开浙江,抵达目的地。
要知道,浙江可是蒋介石的老巢,这里的保安团远比福建要强,而且保甲制度更加严密,不管是敌情还是民情都对先遣队非常不利,而此前一路转战,此时只剩下4000多人的先遣队,已经没有资本一路和保安团打消耗战了。
然而,寻淮洲和粟裕都没料到,先遣队才刚刚开始加速,军委的电报又来了。
电报中明确不同意先遣队的加速行军,说“不须以急行军增加病员与疲劳,每日行二三十里”,给先遣队上了限速阀。
这还不算,对于先遣队避开敌人,减少损失的行动,军委又发来电报指示:“对保安团畏惧其截击是不对的”。
这样两封电报下来,就算是寻淮洲和粟裕都无计可施了。
在敌人大本营里行动,每天却没有任何自主权,只能完全听从千里之外的军委遥控指挥,按规定时间,走规定路线,完成规定里程。
这么走,不出事才怪。
面对行动和乌龟一样缓慢死板的先遣队,浙江的敌人当然是一点儿也不会客气,每天都有敌军发动进攻,先遣队每天都要打阻击战、掩护战、遭遇战,没有一天得到休息。
更糟糕的是,浙江省内完全没有游击区,先遣队的伤员无法安置,食物弹药更是无处补给。
就这样在浙江一天天的作战中,先遣队越打行动越慢,越打战斗力越低。
没过多久,先遣队就的战斗力就下降到光是应付每天敌人的进攻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然而,即使这样,军委的命令还是风雨无阻的来了:
...即向遂安前进,以袭击方法占领该城,并确保于我军手中...
军委要求先遣队立刻进攻遂安——看到这封电报,不仅是寻淮洲和粟裕说不出话,就连乐少华都一言不发。
遂安,处于衢江、兰江、新安江三角地带,江水较深,可以通汽船,还有浙赣铁路和公路干线,敌人交通方便,对我军机动十分不利。
此外,遂安地瘠民贫,居民多以竹木为生,产粮很少,无法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当地不仅没有我党的工作基础,反而是赣东北逃亡地主聚居之地。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打遂安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更糟糕的是,由于先遣队乌龟一般的行动,此时国军围剿部队已经越来越近,而且规模大大增加,不仅有敌49师、浙江保安第1、第2纵队,还有新调来的补充第一旅王耀武部,先遣队距离被包围几乎是一步之遥。
敌人异常强大,而先遣队已经基本上失去作战能力,经过一路消耗,出发时有6000多人的先遣队,此时仅仅剩下3000多人,而且损失的几乎都是战斗部队,剩下能作战的队伍可能不到2000。
这时候先遣队已经不是要不要完成任务的问题了,而是会不会全军覆没的问题。
面对部队的惨状,就连最顽固的乐少华这一次也不敢盲目听从军委命令了。
破天荒的,乐少华听从了寻淮洲、粟裕的建议,先遣队选择不打遂安,掉头直奔皖赣边地区(江西安徽交界)。
此时的先遣队情况已经相当艰难,在转战掩护途中,粟裕右臂再次负伤,这颗弹头一直留在了粟裕身上,直到建国后才取出。
好消息是,这一次,先遣队的调头还算及时,他们成功躲开了敌人的包围,抵达皖赣边地区,并且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
皖南暴动,早已失败很久了。
五、重组
抵达皖南后,先遣队终于得知,几乎在他们出发后不久,皖南暴动就已经失败。
先遣队在皖南千方百计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些隐蔽起来的干部和群众,在他们指引下,先遣队来到黎痕地区安顿下来。
那么,原本要支援的皖南暴动失败了,先遣队下一步应该去哪呢?
对于这个问题,粟裕是有自己答案的。
经过一路边走边观察分析,粟裕发现,其实皖赣边(江西安徽交界)这个地区,条件相当不错:
这里既有大山区,又有丘陵地,河道可以徒涉,便于隐蔽和机动;
经济比较富庶,有利于解决部队的粮食给养;
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稍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报纸,便于了解全国的形势动向;
最后,此地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向东北可威胁南京,向东可以威胁杭州。
粟裕向先遣队领导提出建议:就在江西安徽交界地区打游击,一边发展,一边补充部队,未来不管是再去皖南,或者进入浙江,都有更好的基础。
经过前段时间的折腾,先遣队领导——主要是乐少华——现在已经可以正确冷静对待粟裕的合理建议,他们都觉得粟裕的考虑十分有道理,于是,在10月15日军委下令让先遣队前往闽浙赣苏区时,军团领导用粟裕的意见做为回复,希望留在皖赣边界。
先遣队领导不愿意去闽浙赣苏区还有一个原因:此时的闽浙赣苏区本身正处于国军的围剿中,不论是进还是出,都要经过好几道国军的封锁线,先遣队进去不容易,在里面要发展肯定更难,真不如留在皖赣边界稳定发展。
军委10月18日回复:同意。
先遣队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10月21日,军委又发来一封电报:先遣队还是要去闽浙赣苏区。
哪还有有啥说的,走吧。
先遣队很快出发,连破两道敌人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成功汇合。
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第一波征程结束。
尽管过程非常艰辛,但不管如何,先遣队至此也终于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因为就在不久前的10月10日,中央红军正式从苏区出发,开始了那次世界闻名的长距离战略转移——长征。
而先遣队与方志敏的队伍汇合后,也很快进行了整编,七军团(即先遣队)被改编为第19师,方志敏的红十军和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则改编为第20师和第21师,3个师合编成红军第十军团。
在这次整编之后,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个来龙去脉都很奇怪的名称无声无息地并入了红十军团。
先遣队的故事看起来结束了,但是,粟裕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或者说,为了掩护中央红军长征而浴血奋战的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
粟裕传6.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