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美国这波关税加上去,结果砸的可能是自己脚。
我今天看了一眼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8月8日发布的声明,数据直接亮瞎眼。6月份,美国进口量同比下跌8.4%。这个幅度,连他们自己都没料到。来源是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官网公开数据。
而且8月7日,美国那套新一轮关税政策才刚刚生效。官方估算,今年全年进口量会比去年少5.6%。我当时就想,这不是特朗普心里的剧本啊。他搞全球关税战,本来是想压进口、促出口、减少贸易逆差。结果现在是进口减少了,出口也跟着不争气。
我去查了下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1%,其中农产品出口跌了将近7%。农产品可是特朗普票仓州的命根子。加税一上去,很多国家直接找替代供应商,美国农户连喊话的机会都没有。
问题是,进口减少本身就会推高物价,尤其是那些美国自己不产的东西。美国劳工统计局的6月CPI环比涨了0.3%,食品、家电、汽车零件全在涨。零售商要么涨价要么缺货,消费者最后兜里都得多掏钱。
我翻了下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有零售协会的人说,他们的进口订单减少,是因为不确定关税成本会不会继续上升。干脆先不下单,等政策稳定再说。这样一来,港口吞吐量下降,运输行业也跟着受伤。
你美国港口业和卡车运输可是高就业行业。货少了,工时少了,收入就少。美国码头工会前阵子还抱怨过,今年第二季度加班费减少了18%。这事儿特朗普在竞选演讲里好像没算进去。
我还去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的预测,美国2025年的GDP增速预估是1.9%,而在新关税政策预期里,他们直接下调了0.2个百分点。原因写得很直白,关税增加会削弱消费和出口竞争力。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关税战上用的是全覆盖式打法,不光针对中国,连欧洲、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都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报告里提到,这种全覆盖模式会让替代贸易渠道变少,结果就是成本全部内化到国内。翻译成人话,就是美国人自己买单。
你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关税上去了,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更高,美国制造业的出口优势直接被削掉。比如汽车,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在7月的声明里就说,新关税会让整车平均成本增加1200美元。这个数字还不算关税链条上的附加成本。
而且全球供应链不是立刻能调整的。即使特朗普想通过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来解决就业,这个过程也是几年起步。短期内,企业为了消化成本,只能裁员、压缩生产线,或者干脆外包到关税低的第三国再转口。
我在看这些数据的时候就觉得,这套关税逻辑像是堵水口的时候顺手把水管也夹断了。你本来想堵住进口,让出口冲得更快,结果水两头都变小。
更糟的是,通胀和就业受挫会反过来影响消费信心。美联储7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掉到了65.1,比去年同期低了4个点。美国人一旦开始捂紧钱包,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复苏就更慢。
关税政策还有个隐性后果,就是逼着贸易伙伴抱团绕开美国市场。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在加速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比如RCEP扩容讨论就明显提速。美国的供应链话语权可能在这几年被削得更厉害。
所以你看,这不是单纯的进出口数字问题,它是一个全链条的连锁反应:关税一加,进口跌、出口跌,物价涨、就业减,国际影响力跟着弱。特朗普想用一招解决贸易逆差,结果变成多处失血。
我就好奇,美国普通人什么时候会意识到,他们口袋里少的钱和超市里多出来的价格标签,其实是同一件事的结果。#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