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展这几天,有那么一幕,让多少老军迷心里五味杂陈。那架曾经跟神话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歼-20,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停在那儿,任你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看。
搁以前,这哪敢想啊?我们都得在航展上把脖子仰成九十度,就为了抓拍一张它呼啸而过的模糊影子。现在倒好,直接让你凑到跟前,近得连机身上的铆钉都能一颗颗数清楚。
这种变化,可不只是把飞机从天上挪到地上的事儿。当一个国家的顶级宝贝,大大方方摆出来让你看个够,这背后想说的东西,可比发动机的轰鸣声带劲多了。说白了,歼-20啊,是不是已经成了咱们眼里的“牛夫人”了?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随便看
你回想一下,歼-20从亮相到今天,每一步都快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2016年珠海航展上惊鸿一瞥,到后来亮主弹舱、侧弹舱,再到换上我们自己的“中国心”,它的成长速度,比当年的歼-10快了不止一个身位。这种速度,本身就是一种底气。
这份底气,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更是硬实力顶起来的。世纪初这项目刚上马的时候,我们军费才多少?一千多亿。在当时搞五代机,那绝对是咬着后槽牙上的奢侈项目。可就是在那段得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我们的军工人硬是给搞出来了。
现在呢?天差地别了。今年的国防预算已经冲到了一万八千多亿,超过四成都投向了高精尖装备。结果就是,歼-20的年产量稳稳当当奔着三位数去,总数早就过了三百架,五大战区人手一份,管够!它早不是那个需要藏着掖着的独苗苗了,而是撑起咱们天空的顶梁柱。
你看到的只是个“基础款”
更关键的是,敢拿出来给你静态展示,是因为有一种“我给你看的都是我想让你看的”从容。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歼-20的全部秘密?别天真了,摆在你面前的这架,很可能只是一个经典版的“出厂设置”。
咱们军工有个老传统,叫“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啥意思呢?就是当一款装备被拿出来公开随便看的时候,说明真正在天上飞的那些同款,里头的雷达、航电系统,早就不知道升级迭代多少个版本了。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我们的路子,跟美国那种动不动就在关键时候,拉个F-22出来秀肌肉的逻辑不一样。我们更含蓄,但信息量巨大。它就像在平静地告诉你:我摆在明面上的这点东西,已经足够应付周边的所有麻烦了。至于我没摆出来的那些,那才是真正的好戏。
真正的主角正在热身
那么问题来了,当歼-20都开始“抛头露面”当起迎宾的时候,真正的好戏又是什么?这答案,几乎就写在脸上了:我们的下一代战机,真的不远了。
这几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当上一代的王牌被彻底公开,就意味着新的王牌已经攥在手里了。外面早就传得沸沸扬扬,说我们的六代机原型机,去年就已经玩起了双机编队,甚至能搞出“眼镜蛇机动”、指挥无人机蜂群作战这种科幻片里的操作。
这背后,是一种全新的空战思想。未来的天空,早就不再是王牌飞行员单打独斗的舞台,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硬碰硬,是“发现-锁定-摧毁”这个循环速度的竞赛。谁的反应更快,谁的体系更聪明,谁就是老大。从这个角度看,歼-20的静态展示,更像是一场承前启后的毕业典礼。
结语
所以说,歼-20这次安安静静地趴在地上任人围观,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宣告。它在告诉全世界,在追赶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在某些赛道上,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开始领跑了。它不再是我们秘不示人的“小甜甜”,而是我们强大国防力量的一个坚实注脚,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符号。
它的公开,是为了给更神秘、更强大的后来者让路。这场天空竞赛的赛道,早已从万米高空,延伸到了实验室的代码、生产线的精度和软件的算法里。而我们,显然已经为下一程,做好了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