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皇帝朱棣突然去世,没留下一点征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那会儿已经65岁,五次出征漠北,带着光荣和满心的喜悦归来,没想到在榆木川突然去世了。
陪同的大臣杨荣、太监海寿等人赶紧赶回京城,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当时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
身材宽厚的中年皇太子一脸悲痛,哭得几乎要晕过去。喘过气来,他忽然想到,自己可是父亲留下的那庞大帝国的第一把手,不能就这么倒在这里啊。
朱高炽立马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派他的儿子朱瞻基去榆木川,把朱棣的梓宫接回京城;二是亲自去看望被关押在牢里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早前,担任户部尚书长达二十年的夏原吉,因为反对朱棣出征,就被关进了牢里。
朱高炽气喘吁吁地跑到关着夏原吉的地方,把坏消息告诉他,还一起商量着丧礼怎么安排。
夏原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许久难以站起。没想到,那位曾经不在意自己早年在建文朝效力,将自己提拔为户部尚书,信任将国家经济大权交给的皇帝,竟然变成了“先帝”。
夏原吉心里很清楚,此刻正是帝国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要是稍有差池,就会辜负先帝的厚望。他建议皇太子要救济饥民,减轻赋税和徭役,暂停下西洋的行动,也要停止派遣使团去云南、交趾采购金银。
皇太子完全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次亲自前去探望,标志着新旧皇权更替的正式开始。
那年,皇太子已经47岁啦。
再不久,他就要坐上父亲用辛苦打拼赢来的宝座,开启被后人称作“仁宣之治”的繁荣盛世。同时,他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明仁宗朱高炽的画像
看看朱高炽这一辈子,人生变幻莫测的事儿在他身上体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朱高炽这一辈子大概从没想到过自己会站在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受到文武百官的三呼万岁,更别说刚一坐热了龙椅,马上就把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儿子。
按理说,他一出生就该按部就班地接手父亲的爵位——燕王。要不是那位堂哥朱允炆上位后,急着“削藩”,动了爷爷朱元璋留下的那份家业,他本来肯定能一辈子当个安稳的王爷。
明朝时期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还得遵守,藩王们除了养着说不让插手朝政,一天到晚也不用做啥事,国家给他们出钱养老,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饭吃得比谁都香,当然长肉也很正常,所以说,人家200斤的体重,真没啥可嘲笑的。
终于,他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决定以叔叔的身份进京(南京),打算好好教训教训允炆这个侄子,靖难之役就此爆发。他爸爸带着两个弟弟一块出征,准备重新回到那离开了二十年的“原生家庭”。走之前,他叮嘱他一定要看紧家里,别让贼人来偷袭。
这个刚刚长大的胖子,心里大概知道爸爸去的事儿肯定是要流血的,弟弟们这次能不能平安回来,还得打个问号呢。
朱高炽望着父亲骑上战马的背影,沉重地点了下头。情景大概如下:
朱高炽说道:“爹,您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在呢!两位弟弟,也要多加小心,得照顾好爹的安危,哥哥在家等着你们平安归来!”
朱高煦说:“老大,回去吧!这次爹带着我们兄弟,一定能把他打得个屁滚尿流!”
朱棣叮嘱:“老大,回去吧,得照应好家里事,闲着的时候也别忘了瘦瘦身!”
果不其然,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双方的势力就轮番上下,谁强谁弱,就这么变来变去。
朱棣救援永平,打退辽东的兵马后,又攻占了大宁(现在的内蒙古宁城以西)。做到这事儿之后,他和王一起治理天下的协议上,换来了宁王朱权的信任,让他把手下管理的朵颜三卫的精兵都归了自己。
堂哥朱允炆手底下的将领李景隆带领五十万大军,直逼自个门口,而城里此时只剩下朱棣派出去看守的几千士兵,也就一万多点。
敌我映衬在1:50的比率之下,战事一触即发。原本打算专心做后勤部长的朱高炽,没得选,只能扛起武器,站在城墙上指挥战斗。
其实,他虽然有点胖,可是真能干!
▲剧中截图:明仁宗朱高炽
到了农历十月呢,北方的气候早就冷起来了,水一滴一滴都变成了冰arlugu
朱高炽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帮忙下,挑选了一批勇敢的人士在夜里蹬城,偷偷潜进去敌营,动手杀敌。同时,还利用天气的情况,命人夜里在城墙上浇水,一浇就冻,巧妙地为行动提供了帮助。
李景隆的士兵们望着满城闪烁的琉璃般光彩,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等着朱棣带着朵颜三卫的精兵回来,和城里的燕军一起夹击,想要解围。结果,李景隆只得败退到德州去。
可以说,这场战役中朱高炽的贡献可真是不小。
他帮父亲争取了关键的战略转移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靖难之役攻守局势的变化,让胜利的势头逐渐向燕王倾斜。
虽然守城的成效挺显著,但相比之下,直接冲上去拼杀的效果更能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毕竟,打仗靠的就是拼命,拼尽全力才能多一线生机。
虽然坐在后头掌控大局,带领战场,靠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这份功劳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对于父亲朱棣来说,面对那个只知道守城、身材又肥胖的朱高炽,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一直跟随自己在外拼杀,替自己承担了战争中的危险,两人早已是命中注定的父子关系了。
等到朱棣登基以后,虽然把胖子朱高炽封为皇太子,但其实心里更偏爱那些曾经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朱高煦和朱高燧,甚至还跟朱高炽说过“吾病矣,汝当努力,世子(朱高炽)多疾”这样的话。
不知不觉中,皇太子朱高炽显得更加软弱无用,也让朱高煦误以为自己有机会效仿李世民,取代弟弟登上皇位。
朱高煦平时确实经常拿李世民来比较,处处表现出大哥无能的样子,似乎暗中藏着想有朝一日取代弟弟登上皇位的野心。
▲剧中截图:汉王朱高煦
不过,朱高煦身上有个很要命的缺点。据记载,汉王高煦是成祖的第二个儿子,性格挺凶悍。成祖觉得他像自己,高煦也因此自负,靠功绩骄傲自恃,做事常有越轨不法之举。
就是说,汉王朱高煦基本上就是个莽夫,除了会打架之外也没啥特别的。关键还总喜欢挂在嘴边“我像我爹”,靠宠据为己有,恃宠骄横,肆无忌惮。
时间久了,父亲朱棣就开始觉得挺不开心的。
每个皇帝都偏爱站在最顶峰,独占鳌头。至于“汝当努力”那些话,不知道是不是朱棣有意试探朱高煦,还是就单纯想给他打气,希望他能快快长大,日后帮着大哥打理天下事?
不过现在这个二儿子,到处嚷嚷自己很像他爸,搞得好像把原本的意思给歪了似的。
朱棣这个从马背上夺得天下的皇帝,和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关系挺像的,可是,他可不是李渊,绝不会让玄武门之变在自己身上发生。
自然,老爷子朱高炽也休想了。
朱棣一看到自己太偏心朱高煦,搞得他没念规矩,立马下令剥夺所有的封赏,把他关起来,还打算处死他。
就在这会儿,朱高炽那沉稳温和的性子表现得挺明显,他主动挺身而出,希望父亲能考虑家族亲情,不要对哥哥弟弟们下狠手。
究竟这是不是朱棣特意为之还不好说,但他看到太子能为了亲情,舍得出手救兄弟,心里估摸着,大明版的“玄武门之变”大概不会再发生了吧。
永乐七年之后,由于亲征蒙古、督建北京紫禁城等一大堆繁琐的事情,朱棣作为皇帝的核心人物,没空留在南京,而是全心投入大明的政务。这一来,太子朱高炽也就被迫担起了长达十多年监国治理的责任。
所谓监国吧,就是皇帝出门的时候,皇太子或者其他重要人物接替皇帝行使皇权,处理朝廷里的事务。
在夏原吉、蹇义、杨荣、杨士奇这些大臣的帮衬下,大明皇太子终于迎来了施展拳脚的好时机。《明史》记载,这段时间“东宫监国,朝中事事不断”。
朱高炽掌管大局时,河南卫河提举司、陕西茶马司等一系列新成立的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为前线作战的大明军队不断供应充足的后勤保障,力度挺大。
朱高炽还批准了当时正遇到经济困难的四川等地开采煎井盐的命令,旨在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除此之外,他还安排人马巡视河流,督促运输物资,修补仓库,疏通河道,开放渡口,还接纳一些少数民族的朝贡,并替天行使巡狩的职责。
▲剧照:明成祖朱棣
可惜呀,他碰上的可是疑心特别重的朱棣——虽然把国家太平盛世的关键大事交给贤能的辅政大臣,但却死死地不让太子插手军队和人事方面的事宜。
可能一开始,朱棣这么安排的确是为了确保自己离开北京时权力还能紧握在手里。同时,也借着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之间那点儿小矛盾,来制衡两边的势力,这样一来,永乐中后期的政治局势也就算是弄得比较稳妥。
这其实也是古代皇帝常用的一招,来平衡朝中的局势。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像嘉靖、康熙、乾隆,他们都用过这种方法,靠着牵制两派势力,自己还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在多次监国的日子里,对于朱高炽来说,这不仅是他登基之前的重要磨炼,更是他这一生中最危险的阶段。
随着父亲逐渐年迈,朱高炽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只需应对二弟、三弟的夺位争斗,演变成除了这些竞争,还得提防多疑的父亲,为了维护权力平衡以及掌控帝国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不断施加限制,疑心重重,用两个弟弟的势力来打压自己。
我真是太遭啦!我得赶紧回到北平去!
幸亏朱高炽靠着自己对父亲的熟悉,以及在监国时对朝廷局势的洞察,最终在那变幻莫测的永乐后期政治风云中走出了险境,成功突围。
他说呀,就是我只想着把自己的职责做好,做个孝顺子孙就行了。要是事事都让人满意,估计也做不到,反正只求问心无愧就行了。
1424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英武一世的朱棣在北征回京的路上突然去世了。英国公张辅和阁臣杨荣担心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会趁机造反,就决定偷偷不公布丧事。尽管如此,军中每日仍然向皇帝请安、进餐,一切照旧,没有变。
这会儿,杨荣和太监海寿赶紧跑回京城,向皇太子朱高炽报告了这事。
多亏大臣们的细心谋划,不到一个月后,朱棣去世的消息一传开,朱高炽已经迈着胖乎乎的身躯,稳稳当当地坐到了龙椅上。
这消息一一传达海外,让天下都知道了。改了年号叫“洪熙”,也算开启了后人夸赞的太平盛世——“仁宣之治”。
那段属于他的光阴,虽然只有短短十个月,可称得上“十月天子”,不过比起那些在位几十年却毫无建树或者胡作非为的皇帝,简直强了一百倍。
十个月,算是对他来说难得一遇的宝贵时光;对大明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登基之后,朱高炽不再沿袭父亲喜搞大动作的风格,针对父亲攻打漠北、征剿安南,结果十室九空,百姓苦于徭役的状况,他发布了“宽恤之令”,开展救灾,减免赋税,和百姓同甘共苦。
在政治方面,朱高炽打破了永乐时期内阁“只当顾问”的局面,赋予阁臣们处理机要事务、拟定奏章等职能。
之前被关押进狱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在太子监国时期辅佐的杨荣、杨溥、杨士奇、金幼孜等老臣,一块儿进了新朝的内阁,掌控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势。
▲ 夏原吉的画像
这会儿,不光是永乐帝朱棣的丧期掺杂着忧伤,正巧夏原吉也遇上丧母的哀愁。
作为一个兢兢业业辅佐两代皇帝20年的老臣,母亲去世了,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这不光是人生的不幸,更是大大的不孝。因此,年过花甲的夏原吉,开始心生退意。
刚接管帝国的朱高炽其实很清楚夏原吉的心思,但如今他确实太需要这些老臣们的帮衬,只得回绝夏原吉关于丧事的请示,还命令相关部门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全力打理老夫人的丧事,所有费用都由朝廷出。等到丧事办完后,夏原吉的亲属会护送老夫人的遗体回乡。
这样呢,一方面拼命补偿在监国时和自己同舟共济的老臣们,安抚朝野的心绪;另一方面,让专业的人士来掌管朝政,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失误,也能让已经内部斗争激烈的大明继续平稳发展下去。
朱高炽身体不太好,面对日渐沉重的身子,他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继位之后,他把大量时间放在行政改革上,似乎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
把那些不太重要的官员都辞退了,规定70岁以上的人应该退休,出了差错的官员会降职处理,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就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同时,在京城建立了弘文馆,常常有人在那儿和儒士们一道研究经书历史的事情。
随着大家对科举的重视逐渐增强,他注意到进士在南北地区的分布非常不均,于是规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取中比例,让北方的学生也能有机会登上朝堂,一展抱负。没过多久,他去世不久,在宣德二年丁未科,明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北方籍的状元——正统(明英宗年号)朝的马愉。
朱高炽登基的时候,靖难之役已经过去20多年了,不过因为政治上的考虑,没有人敢轻易碰触这段大明的“伤疤”。
朱高炽很快就感觉到,如果沿用父亲留下来的强硬政策,试图让百姓听话,恐怕已经不太合适了。这跟他崇尚的儒家价值观也不太搭。再加上那些积压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难题,确实也得由后人来重新界定一下了。
靖难之殇,本来是兄弟之间的争斗,可牵扯的范围挺广,对于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来说,实在太沉重了。在剩下的日子里,朱高炽两次下令赦免像齐泰、黄子澄这些官员家属,让他们回到京城,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朱高炽临崩之前,又颁布了一道诏令,特别叮嘱司法部门在审判案件时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对于所有的判决,尤其是涉及死罪的人,更要多次核对程序,确认无误,确保身份真的没错。
他还规定,不能用酷刑逼供犯人,也不允许在惩罚犯人的时候牵连到他们的家属(除非是重大叛逆之罪)。
这些措施,不仅让明朝的统治更加稳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期留下的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君主扫清了统治上的障碍。
洪熙元年的五月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胖子”朱高炽,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虽然还有不少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是总算给接下来那位皇帝留下一块可以“抚平”战争创伤的国家。
要是天能让他多活几年,这位“十月天子”或许能缔造比他父亲更为辉煌的大明盛世。可惜天公最终没让他如愿,虽然如此,他留下的遗产依旧清晰可见。
除了参与那些爱心满满的社会公益,他对儒家讲究的理想——一个品德坚韧、由博学的大臣们献策共同治理的皇帝——也算是有所推动。
▲剧照:明仁宗朱高炽去世
在那段时间里,他对从永乐时期就一直协助他、辅佐他的夏原吉、“三杨”等文官特别信赖,跟他们关系亲密得像师长和朋友一样,毫无隔阂。
虽然后人把他设计的这套治理之道逐渐演变成了帝国“长效运转的机器”,导致政见之争不断,整个大明的政治生态逐渐陷入死局,但在他那会儿,这套体制其实还没有那么差,只是后来慢慢被玩死了罢了。
朱高炽遗留下来的内阁辅政重臣,比如“三杨”,在他去世后好几年里依旧维持着权力的稳定,甚至间接保障了大明在遇到“土木堡之变”这种突发国家危机时,依然能够迅速做出比较正确的应对措施,确保这台庞大的政治机器还能平稳运行。
就这一点来说,朱高炽短暂的洪熙朝,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局势可算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皇帝的庙号其实挺多的,除了那两个挺受尊崇的高祖(太祖)和太宗外,大部分朝代的皇帝们,可能都巴望着能拥有“仁宗”的庙号——“仁”,讲的就是“仁慈民众,恩泽广布于百姓。”
这个庙号可真是不容易得,差不多在将近500位登基的皇帝候选人中,也就只有几个人曾经真正戴过这个头衔,比如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还有清仁宗。朱高炽,就是那位明仁宗。
其实,历史对这位默默奉献的皇帝从来没有亏待他。
参考文献: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费正清、崔瑞德合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