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鸡蛋坨五勇士,他们的故事比狼牙山更震撼

发布日期:2025-10-26 03:49    点击次数:87

八路军五位勇士为保护大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英勇奋战,完成任务后却陷入绝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毅然决然跳下百米高的鸡蛋坨,英勇就义。

平西抗日根据地始建于1938年,其范围覆盖了北京西部的12个县,核心区域坐落于涞水县山区中的蓬头、福山口等地。八路军凭借平西这一战略要地,成功开辟了平北地区,并巩固了冀东防线,从而形成了对北平、天津及保定的战略包围,犹如一把锋利的利刃直刺日军心脏。面对日军竭尽所能的围剿,平西的军民以顽强的斗志和艰苦卓绝的战斗,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军的进攻。

1942年的岁末,平西抗日根据地沉浸在欢庆新年的喜悦之中。涞水县紫石口村的曹霸岗,军民用欢声笑语营造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他们采集松柏枝条,在7团门前搭建起五彩斑斓的彩门,为即将到来的军民联欢活动做着准备。然而,屡遭挫败的日军第二混成旅却从宛平、涿鹿、房山等地调集了2000余名日伪军,分三路向平西军政领导机关发起了猛攻。12月27日凌晨,超过400名日伪军趁着夜色的掩护,长途奔袭根据地的门户——紫石口村,企图一举摧毁驻守于此的八路军7团,进而与日军其他部队合围我方领导机关。

当时,我7团主力部队已跳出根据地,在日军的占领区内自由驰骋,英勇打击敌人,仅留下一连和特务连负责警戒。团首长当机立断,决定由特务连负责机关和后勤的转移工作,而一连则坚守一线,负责阻击敌人,同时掩护群众安全撤离。此时,敌人已经抵达马各庄滩头,一连迅速占领了松树岭的主峰。一排被部署在前沿阵地,而负责侧翼的是二排八班,由副排长李连山指挥。李连山身材魁梧,作战勇敢,他来自冀东遵化县,自1938年冀东大暴动后便随4纵撤退至平西。趁着晨曦微明,战士们开始紧张地构筑工事。由于正值严冬,冻土坚硬难以挖掘,战士们便将能搬动的石头搬来,堆砌成掩体。一切安排就绪,尖兵部队便与敌人接触,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战斗正式拉开帷幕。

◆鸡蛋坨

此刻,房山与涿鹿的敌军开始集结。在激烈的炮火轰鸣声中,他们朝着松树岭步步紧逼。借助晨光的微弱光芒,战士们能够清晰地辨识出敌人头盔上反射的寒光以及刺刀的冷芒。年仅17岁的8班战士王文兴,作为一名拥有两年半党龄的“老党员”,他冷静地伏于阵地突出处,待敌人如潮水般涌至阵地前沿,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手中的枪管齐齐喷出火舌。紧接着,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敌人尚未反应过来,便在慌乱中滚落山坡,阵地上留下了一片敌人的尸体。

遭遇挫败的敌军迅速调整战术,将集团冲锋转变为散兵阵型,再度向我方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势。主阵地上的战士们迅速组成战斗小组,分散兵力以应对来犯之敌。然而,敌人的第二次冲锋依旧未能得逞,被我军成功击退。

晨光初露,敌人看穿了山上我军阵地的布防,怒火中烧。他们集结火力,再次向我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一时间,浓烟弥漫,树干和乱石四散飞溅,众多战士在炮火轰鸣中倒下。在炮火掩护下,敌人再度涌至阵地前沿。指导员目睹此景,立刻命令2连连唯一的迫击炮开火压制敌军。这架迫击炮曾在一次战斗中被缴获,仅有三发炮弹。炮手调整好炮口,两次装填,却均未能爆炸……炮手愤然装填最后一发炮弹,终于在敌群中爆炸,战士们随即向敌群投掷了一排手榴弹,敌人凄厉哀嚎,再次溃逃下山。

不久,敌人再度集结火力进行炮击,战场上战士们纷纷倒在敌军的炮火之中。趁着浓烟滚滚,敌人再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企图攻占我方阵地。在督战队的压力下,部分日军与伪军冲到了阵地前沿。战士们紧握刺刀,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战场上喊杀声、刀剑碰撞声震彻山谷。在我军战士的英勇抗击下,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山坡与沟壑间,敌人的尸体横陈。1排同样遭受了重大损失,除了排长与一名战士幸存外,其余战士大多英勇牺牲,无奈之下,1排只得撤出主阵地。

日军占领了我军前沿阵地后,随即对8班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在李连山的英勇指挥下,8班战士们奋起反击,用枪弹和手榴弹猛烈还击,将敌人死死压制在山坡之下,使其无法抬头。面对我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受阻后,不得不改用迫击炮,对山顶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激战已进入高潮。正午时分,一串串紧急情报接连传入指挥中心:“一股敌军,在汉奸的带领下,正沿着松树岭后山的小径悄然对我主峰实施迂回……。”“敌军已渗透至紫石口村,并正向主峰的侧翼发起攻势。”

分区与团首长深刻认识到,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若硬碰硬,必将导致部队遭受更严重的损失。在确认军分区和平西地委机关均已安全转移之后,首长当机立断,向2连下达了指令:“边战边退,务必在敌人形成包围圈之前撤离战场!”

1943年1月7日,《晋察冀日报》的显著位置,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布了关于五位勇士跳崖壮烈牺牲的报道。文中提到的“曹八沟”,实为当年的“曹霸岗”之误。

为确保团部和二连安全撤退,连首长毅然决然地留下李连山,令其率领八班并配备一挺机枪,坚守在鸡蛋坨阵地,誓要坚守至夜幕降临,再趁夜色掩护成功突围。

李连山接到指令之际,山下的敌军正忙于调整部署,意图从佛洞塔的侧翼实施迂回攻势。他心知,一场更为惨烈的生死之战即将展开。果不其然,敌军发起更加狂暴的进攻,日军小松大队长下令督战队以刺刀逼迫日军与伪军向前冲锋。在枪刺的威逼下,日伪军如潮水般涌来,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紧跟而上。面对这股疯狂的敌人,李连山与战士们的眼中充满了怒火,机枪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向敌人猛烈扫射,敌人再次落荒而逃。李连山把握住这一战机,立刻率领众人向鸡蛋坨主峰发起转进。

若撤下山去,敌人一旦追至,前功尽弃。经过深思熟虑,他命令机枪手老刘带领副射手立即撤退!面对老刘不愿抛弃战友的坚持,李连山严肃地说:“这挺机枪,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从敌人手中夺来的,你必须立刻带它回去,绝不能落入敌手。”说完,他用力将老刘推了一把。无奈之下,老刘扛起机枪,依依不舍地望了战友们最后一眼,与副射手一同向山上撤退。

鸡蛋坨上的机枪声戛然而止,两股日军再度发起了狂暴的攻势。李连山目光如炬,扫视着身边仅剩的战友——王文兴、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一双双坚定的眼神,无需多言,他们已心照不宣。此时,他们已鏖战一整天,十几个小时未曾进食,弹药亦日渐告罄。凶狠的敌人已绕道占领了佛洞塔,居高临下的机枪不断向鸡蛋坨倾泻火力……退路已被完全切断。

夜幕低垂,敌军逼近山顶的步伐愈发急促,五位勇士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决然地发射了最后一发子弹。山脊上透出的铁灰色余晖,更映衬出日军那狰狞可怖的面容。李连山咬紧牙关,高喊:“上刺刀,与他们决一死战!”五位勇士毫不犹豫地冲入敌阵,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身受重伤的李连山连续刺倒了两个敌人,就在他的刺刀刺入第三个敌人胸膛之际,刺刀却被敌人的脊骨牢牢卡住。一个敌人从背后猛然刺来,李连山咬紧牙关,汇聚全身之力,将刺刀拔出,迅速转身,用尽全力朝那名敌人扑去,将对方吓得连连后退。最终,王文兴挥刀将其斩于马下。

刘荣奎与宋聚奎同样浑身染血,血迹中既有敌人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敌军终究再次被逼退。眼见鲜血从胸膛喷薄而出,李连山竭尽全力呼喊:“八路军誓死不屈,勿做俘虏!砸掉枪支,我们一起跳崖!”话音刚落,他猛地砸断了枪支,退至悬崖边缘——然而,又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怒目圆睁,最终倒下了悬崖。

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战士们彼此激励道:“我们誓死不当敌军的俘虏!”刘荣奎与宋聚奎将手中的枪砸断,将其掷向悬崖,彼此深情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后毫不犹豫地一同跳下深渊。

筋疲力尽的邢贵满握紧枪管,步步后退至崖边,紧接着,他爆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猛然一刺,将一个鬼子送入了永恒。随后,他紧紧怀抱三八大盖,毫不犹豫地跃下悬崖。

战士王文兴咬紧牙关,毅然将心爱的步枪砸为两截。环顾四周,他凝视着那峭壁悬崖。不久前,他接到命令,即将被调往军分区司令部担任机要工作。尽管平日里他对军容风纪极为重视,此刻硝烟已将他的脸颊染成深色。他从挎包中取出一块尚未启用的毛巾,遮住了双眼,然后挺身一跃,从山巅跌落,与蓝天融为一体……

两股日军在山顶相遇,他们未曾料到,迎击他们的竟只有五位英勇战士。目睹这五位勇士气吞山河的跳崖之举,他们终于领悟到,中华民族绝不会被法西斯势力所屈服。片刻之后,手持指挥刀的日军大队长小松,面露狰狞,大声咆哮一番,随即下令日军排列成队,朝天开火。枪声在山岭间久久回响!

夜幕低垂,那群丧心病狂的敌人畏缩不前,再不敢向我们的根据地发起进攻,只带着一百多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逃窜而去。

烈士陵园晋察冀军区嘉奖令碑。

隐蔽于对面山洞的群众,泪眼朦胧地见证了鸡蛋坨那场震撼心魄的战斗。他们发现了五位勇士的遗体,以最优质的棺椁将他们妥善安葬。在他们眼中,鸡蛋坨陡峭的岩壁上依然清晰可见五位勇士坚毅不屈的形象。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布嘉奖令,表彰七团英勇壮烈的英雄事迹:上月二十五日,敌军千余人在平西张坊、斋堂、南窑等地发起了猛烈攻势,其中一股敌人约四百余人,从东西马各庄进发,于二十七日直扑曹八(坝)岗(位于板城东北)。我七团事先占据有利地形,待敌军距离我军仅百余米时,立即以猛烈火力给予敌人致命打击。随后,敌军整队反扑,双方陷入激烈的白刃战。在此关键时刻,该团副排长李连山率领一个班,毅然决然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战斗中,除了战友伤亡,他们仅剩下五人。在退至一片险地,弹药耗尽且敌军逼近之际,李副排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跳崖,遗憾的是,他在跃下之前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其余四位战士,为了坚守副排长的遗志,也义无反顾地从二十余丈高的悬崖上跳下,英勇献身。李连山副排长及其四位战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为此,特颁发嘉奖令,以示表彰,并要求全体指战员深入学习和传扬这一英勇事迹。

上令

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兼政委

副司令员:萧克

1943年1月5日

历经八十余载,五勇士的崇高精神却始终融入了雄伟的太行山脉,成为军民不懈奋斗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