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瀚森在开拓者对阵爵士的季前赛中,交出了一份扎眼的数据:出场15分钟,0分0篮板6犯规,最终犯满离场。
坐在替补席上,他低头掩面,眼泪从指缝中滑落。 这个画面瞬间在国内社交媒体刷屏,有人痛心疾首,有人质疑“水货”,甚至有人翻出旧账:开拓者是否后悔用首轮签选他?
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开拓者随队记者透露,球队在常规赛开始前就已决定让杨瀚森在新赛季频繁往返于NBA和发展联盟之间。
这一操作看似“下放”,实则是球队为20岁新星量身定制的“逃生通道”——毕竟,在开拓者当前的内线竞争中,中锋位置已有克林根、罗威等多名球员轮换,杨瀚森若硬留NBA,场均出场时间可能不足10分钟。
许多球迷质疑:“去发展联盟不如回CBA当核心。 ”但数据打脸:发展联盟的节奏和强度远超CBA。
这里既有被NBA球队淘汰的悍将,也有等待召唤的潜力新星,攻防转换速度甚至接近NBA常规赛水平。 杨瀚森在CBA场均能砍下两双,但季前赛暴露的问题很现实——挡拆防守慢、对抗下终结效率低。
开拓者为他制定的“18个月计划”目标明确:三分命中率提升至35%以上,增重至120公斤,并强化挡拆后的防守选位。
这些细节打磨在NBA常规赛的高压环境下难以实现,但在发展联盟,杨瀚森可以无限试错。举个例子:季前赛他对阵国王时单节5投5中砍14分,但随后两场共犯规10次。 这种波动性恰恰需要大量实战来平衡。
球队管理层一边公开强调“杨瀚森是未来计划的一部分”,另一边却囤积中锋,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是NBA的残酷逻辑:首轮秀前两年是“观察期”,若无法达到轮换水平,很可能被交易或放弃。
但杨瀚森的优势在于时间。 他的合同是“2+1+1”结构,前两年保障薪资约900万美元,球队有充足耐心等待成长。
主教练比卢普斯的态度更说明问题:“杨瀚森不是半成品,他上场就能改变比赛。”这种评价对于新秀极为罕见。
球队甚至为他在发展联盟设定了激励条款:若场均达成16分9篮板4助攻并入选最佳阵容,2026-2027赛季年薪将触发奖励机制。
中国球迷对“下放”一词敏感,源于周琦、孙悦等人的经历。 但如今NBA的发展联盟早已不是“冷宫”。
上赛季超过130名NBA球员有发展联盟经历,包括西亚卡姆、范弗利特等全明星球员。 马刺当年甚至将重伤的帕克下放至发展联盟找状态,可见其定位已是“NBA预备营”。
对杨瀚森而言,发展联盟提供的是“降维打击”式的成长环境。 他需要习惯的不是CBA的缓慢节奏,而是NBA级别的无球跑动和换防速度。
例如,开拓者下属的发展联盟球队主打高位策应和空间拉开战术,与杨瀚森“中国约基奇”的策应属性高度契合。 在这里,他可能成为战术核心,而非NBA的蓝领配角。
杨瀚森被选中后,开拓者15号球衣在中国区销量骤增,达到利拉德巅峰期的3倍。 但球队管理层清楚:短期商业收益无法替代长期竞技价值。
若强行将杨瀚森按在NBA板凳席,既不利于成长,也可能损耗其市场潜力——毕竟,中国球迷更希望看到的是实力派,而非“吉祥物”。
杨瀚森的团队极其清醒。 他婉拒了多数商业活动,专注训练,甚至主动提出“希望从防守做起”。
这种态度与开拓者的规划不谋而合:先通过发展联盟建立防守信誉,再逐步开发进攻潜能。
如今,杨瀚森已背上行囊前往发展联盟球队报到。他的更衣柜旁贴着个人计划表,首条目标是“控制场均犯规不超过3次”。 而远方,开拓者教练组每周将收到他的比赛分析报告,重点标注防守效率与三分稳定性。
一个问题随之浮现:如果杨瀚森在发展联盟场均轰下20+10,却仍未获得NBA稳定出场时间,球迷该批判球队“埋没人才”,还是接受这是顶级联赛的残酷筛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