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被韩国后人奉为“世界第一名将”的李舜臣,考武举时居然只混了个“丙科”三等,这认知反差比大冬天吃冰棍还刺激。
1576年,32岁的李舜臣捏着那张成绩单,两个汉字“丙科”刺眼得很。
这已经是他第二回考武举了。
头一回在1572年,骑射没玩好,摔断了腿,直接落榜。
谁能料到,这个在考试场上跌倒的普通人,却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民族英雄,被后世抬到和岳飞、成吉思汗并列的高度。
可这“世界第一”的光环,和他当年的考试经历,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舜臣的武举考试之路,说是坎坷也不为过。
头一次尝试,结果摔个大跟头,腿断了,落榜收场。
搁一般人,这就像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认命算了。
但李舜臣偏不信邪,回家苦练了一年,天不亮就起来练箭舞枪,晚上啃《孙子兵法》,比古代内卷还内卷。
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才是后来他能在战场上顶住压力的底子。
人生的路,哪有一帆风顺,考场失意不过是磨炼。
第二次考试,李舜臣终于没从马背上掉下来,顺利完成各项测试。
成绩出来,他排在第12名,属于“丙科”,不是状元,但也不是最后一名。
照朝鲜王朝那会儿的科举制度,武举分甲、乙、丙三科,甲科凤毛麟角,乙科算优秀,丙科是第三等但有资格做地方武官。
李舜臣的成绩单上,除了“丙科”两个大字,还有考官批语、籍贯,全是密密麻麻的汉字。
说起来,这成绩单99%的中国人都能看懂,但99%的韩国年轻人还真看不懂,因为后来去汉字化,汉字在他们生活里越来越稀缺。
汉字曾是东亚圈的“官方通用文字”,朝鲜王朝的奏折、史书、科举文书都离不开。
李舜臣的武举成绩单也是汉字书写。
今天中国人随便一瞟就能看懂来龙去脉,韩国年轻人却成了“文盲”。
祖宗的成绩单,后人自己看不懂,这种尴尬比吃了榴莲又喝了可乐还难受。
历史的变迁,文字的遗失,让李舜臣的那张纸成了尘封的记忆。
考上武举人后,李舜臣先被分到咸镜道当小校尉,基层小干部一枚。
后来因平定地方叛乱表现不错,才慢慢升上去。
这说明,他的实战能力远比一纸成绩单靠谱,是实干派而非书呆子。
真正让他“封神”的,是1592年壬辰倭乱,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杀向朝鲜,想借道明朝。
朝鲜军队不堪一击,首尔、平壤接连失守,国王都跑到鸭绿江边,百姓苦不堪言,局势危急。
关键时刻,李舜臣被任命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
他没慌,反而琢磨怎么应对日本水军。
自个儿搞出新式战船“龟船”,厚木包铁甲,插满锥子,像刺猬一样。
敌人上不来,弓箭射不穿,船里装火炮,船头还能喷火撞击,妥妥的古代“海上坦克”。
带着龟船在玉浦、泗川海战连连取胜,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
这一连串胜利,守住了朝鲜海上防线,也帮明朝军队牵制了日军补给线。
日军被打疼了,决定集结主力,想先拔掉李舜臣这根“刺”。
日本水军派出三百多艘战船,气势汹汹杀来。
可因为李舜臣曾被陷害下狱,朝鲜水军主力被元均断送,只剩下十二艘船。
十二对三百,这仗怎么看都是去送死。
地点选在鸣梁海峡,水流急,海峡窄,李舜臣把战场选得妙不可言。
手下将领都快吓尿了,觉得十二艘船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
李舜臣偏不认怂,开会时拿出国王密信,信里让他放弃水军凿船跑路。
他把信摊开,说:“今臣战船,尚存十二。”我的船还在,拼一把才有活路。
写给国王的奏折里一句话流传后世:“臣尚有十二艘战船,必死则生,必生则死。”明知危险,却硬着头皮顶上去,公然抗命,古代这种事,性命堪忧。
鸣梁海战打响,李舜臣用十二艘船在海峡口摆阵。
日本三百艘船只能排队进峡谷,进来一艘就被集中火力打沉,后面的船被残骸堵住,水流乱作一团。
日本人稀里糊涂打了一天,损失惨重,最后撤退。
十二艘对三百艘,李舜臣赢了个大满贯。
这场“鸣梁大捷”成了李舜臣的封神时刻,被韩国人捧上天,称“民族救星”、“忠武公”,甚至“世界第一名将”。
但这“世界第一”的说法,其实是选择性讲述。
壬辰倭乱主战场在陆地,日本20万主力都在陆地上。
是谁把他们打回去的?
是明朝援军。
1593年,明军李如松带四万精锐,平壤战役一举收复重镇,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陆战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朝鲜国王都称明朝为“父母国”,救命之恩写在史料里。
韩国后来的叙事里,明朝援军的作用被无限缩小,甚至不提。
只强调李舜臣胜仗,很少提他下狱的事。
正是在他被陷害期间,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开十级美颜滤镜,把功劳全揽自己身上,这种做法颇有选择性。
李舜臣本人反倒很清醒,在《乱中日记》里说考上武举只是“起点”,能不能当好将军得靠“能否保百姓平安”。
鸣梁海战前,他也害怕,但顶住了压力。
1598年露梁海战,联手明军再战日军,李舜臣冲在最前面,中弹身亡。
临死还让人用盾牌遮住自己,“慎勿言我死”,怕影响士气。
所以,李舜臣的真实价值,不在于“世界第一名将”的头衔,而是他在国难当头时的担当。
丙科的成绩单并不说明他无能,也不能因民族情绪过度拔高他的功绩,真正的英雄来自实战和担当。
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性——李舜臣是朝鲜英雄,但也有人性的挣扎和时代的局限。
承认这些,才对得起那段过往。
有些韩国人拿着李舜臣的战绩到处说,觉得民族自信能涨两倍。
可《明史·朝鲜传》、李如松的平壤大捷,史料都摆在那。
懂行的人直接把明史拍出来,李舜臣的“世界第一”说法立刻原形毕露。
最后,还是那张写着“丙科”的汉字成绩单最真实,纸上的字不会撒谎。
功劳不是谁想拿就能拿走的。
历史不会说谎,纸上字迹最清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