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失陷=乌军崩溃?俄军夺取能否逆转?事实并非如此!

发布日期:2025-11-24 10:13    点击次数:121

这段激烈的拉锯战,已经逼近了红军城门。俄军连续数月猛攻,乌军坚守到最后,一时间有人开始担心:要是红军城失守,乌克兰是不是就会“崩盘”?俄罗斯是不是就能笑到最后?

这场战事背后的道理,比地图上的那些地名要复杂得多。

城虽红,但胜负不止一城

据联合国乌克兰危机监测组2024年报告,顿巴斯的打仗,更像是在持久战——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拖时间,拼后勤,看谁先扛不住。

红十字会提供的伤亡数据也验证了这个观点:伤亡人数不少,但没有出现集中爆发的情况,说明虽然战线挺紧,但整体局势还算稳定,没有失控。

根据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分析,俄军在这条线上调集了大概10到15万人,他们并不是搞大规模冲锋,而是采取“点滴渗透”加“逐点推进”的战术。

乌克兰军队的策略就是“打不赢就拖,拖不赢就守”,他们依靠2023年扩建的防御工事,把防线牢牢死守住。北约提供的卫星照片也证明,这套防御体系可不是临时搭建的,而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东西。

乌克兰国防部坦言,前线的交通确实遇到了一些阻碍,可备用的路线已经从第聂伯罗方向开启了。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报告也说了,乌军的补给线虽然受到了干扰,但依旧在运转,靠的是调整策略和多渠道运输。换句话说,红军城虽然有点危险,但还没到“断了粮、倒下”的地步。

中国外交部早就提醒过:“单靠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这话放在红军城的局势上,说得再贴切不过了。

拿下一城,不等于拿下整场战争

要是乌军守不住红军城,真得会像山倒一样崩溃吗?从军事角度考虑,答案明显是不是。乌克兰总参谋部早在2023年就安排好了“第二道防线”,一圈接着一圈的“安全垫”,从红军城向西延伸,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整个区域都制定了应对方案。这个体系还得到了德国联邦国防军学院的技术评估认可。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2024年也讲话说得很明白:对乌军的援助绝不会停,包括防空装备和培训安排。这就说明,乌军不是孤零零地在战斗,也不是毫无准备面对挑战。

巴赫穆特战役就是个例子。到2023年,乌军在那边选择了战略性撤退,外头的人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溃不成军,可实际上,这次撤退反而让部队重新整合得更加灵活。国际战略研究所说,这次撤退给乌军提供了宝贵的调整战术的机会。这次红军城的战役里,乌军也很可能会用“保存实力、灵活应付”的战术。

另外,乌方坦承一些部队存在训练不充分的问题,不过并没有确认那些关于“误伤友军”之类的谣言。这个也提醒我们,战争中的信息战一样激烈,真假难搞,得靠多方面核实确认才算靠谱。

从后勤角度来看,世界粮食计划署2024年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内陆的运输体系依然能够保证粮食和燃料的供应。虽然俄军的封锁确实带来一些影响,但所谓“127支车队被摧毁”的说法,没有得到联合国或欧安组织的交叉验证,基本可以说,封锁的效果被夸大了。,

总的来说,乌军面临的压力还算可以接受,没有完全崩溃。红军城的得失,更像是战术上的起起落落,并没有对整体战略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俄军战术有斩获,但战略还在原地打转

要说红军城要真被俄军拿下,难免让人觉得俄军“翻盘”的事情可能会成真。按战术讲,这确实算一次挺重要的推进,但放到整体战略的大局上看,俄军还还是陷在“拖字诀”里面走不出来。

俄罗斯国防部坦言,控制顿巴斯只算个阶段性的目标罢了。问题在于,仅靠一座城市,撑不起整个战略的转变。美国战争研究所分析得挺直白:要是真把红军城攻下来,接下来更烦 —— 得分兵驻守,还得应付乌军的游击反击。占领容易,守住才难。

在经济方面,俄军也不是“毫无后顾之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的报告里提到,俄罗斯的GDP增长受到能源出口减少的明显影响,压力挺大的。

尽管中俄贸易总量有所上升,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告诉咱们,这点增长根本抵挡不了西方制裁带来的整体冲击。就像打赢了仗,可口袋里的钱越变越少,日子照旧过得紧紧巴巴的。

在国际舆论的舞台上,俄罗斯的“孤岛感”又在变得更明显。联合国大会2024年通过的一份决议,支持俄方撤军的呼声占了多数。不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再次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完整”,也重申反对单边制裁,不过,他还是提倡“用对话来解决分歧”。

俄军的小型突击队渗透战术虽然奏效,但付出的代价挺大的。根据路透社核实的2023年瓦格纳集团伤亡数据,数字已经令人震惊。这也反映出,“攻占一座城”的收获,不仅耗费了不少血汗,还没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势。

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的安全观,可不是空洞的外交说辞,而是真正能够应对那种“打仗都难搞清楚”的僵局的实招。

输赢之外,更大的代价是时间和生命

红军城的那场火,只是乌克兰战场上的一角,真正输掉的其实是时间、生命,以及和平原本应到来的节奏。根据联合国难民署2025年的最新数据,乌克兰境内外流离失所的人数已超千万,这不光是战争带来的沉重代价,更是全球不能忽视的一个难题。

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和平协议具体方案,但各方的协调确实在逐步进行中。中国和巴西提出的联合倡议,是想借助多边合作的力量,为和平开辟一条“出路”。

不是靠谁多占一座城市,也不是靠发射更多炮弹,而是要坐下来谈,找到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打仗打得这么久,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谁获胜,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红军城之战,既不代表乌克兰的尽头,也不意味着俄罗斯的转折点。这事儿不像电影,没有主角一下子翻盘的剧情。背后斗争的范围广得很,包括后勤保障、经济实力、外交手腕和人道问题,都是缠绵交错的局面。想要真正赢得胜利,靠的可不是火炮,而是智慧和耐心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