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如果有人和你说“停个车还会被关在停车场出不来”,你肯定会嗤之以鼻,以为只是一段脱线笑话。如今现实远比笑话更有戏剧性——遂宁市射洪市的智慧停车收费管理,确实把这一幕搬上了舞台,而且用得理直气壮。
让我们先回到故事的起点。2025年8月1日,遂宁市射洪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没错,不是交通管理局,也不是专门的停车运营商,而是个建筑公司),高调宣布:凡是还没结清道路智慧停车费用的车主,直接被纳入欠费名单。一旦你的车开进他们管理的封闭式公共停车场,出口的闸机神态自若地弹出“请先缴清历史停车费用”——不管你是在10年前路边的树下停了三分钟、还是上个月超时蹭了一小时,无一例外。除非你一次性全额付款,否则后果很简单:你可以和你的车一起考虑在门口定居了。
乍一看,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明了,有点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翻版。只是,这句话到了智慧停车公司那里,变成了“欠费还车,天经地义”。看起来似乎合理,实际上却有几分荒唐。一家建设公司,摇身一变成债主,与车主比拼耐力,谁能耗到最后。以前觉得只要交了停车费,车辆就能畅行无阻;现在才发现,原来商战和电视剧里的宫斗没有本质区别,只换了个场景罢了。
那么,这种“锁车”大法真的可靠吗?答案远比你想得复杂。首先,它或许已经悄然踩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红线。试想一下,为了赖掉几十块停车费,把一辆车(甚至车上的一家老小)困在出口不让走——你说这是维护经济秩序,还是自家设置监狱?堵在出入口的,不只是债务,还有接踵而来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矛盾。
现实里最怕的,就是一刀切的简单粗暴。聪明本该让社会进步,但放在毫无边界感的制度手里,有时显得比愚蠢更加危险。把“收费管理”升级成“人困为牢”,无疑会让市民焦虑几何倍放大,同时顺带添堵交通、加班警察。到最后,双方都头大,市民报警、停车场瘫痪,退一万步讲,难道公共设施不是应为便民服务的?怎么这年头连找个停车场都成了拼胆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场追缴交响曲的主角,竟然是一家建设工程公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家公司到底凭什么有权利收取智慧停车费用?依公开资料查询,暂时还没看到明确合规文件。换句话说,按文件说事儿,却遗漏了“合规”二字;以管理为名,实则强行“运营”——这中间的逻辑缝隙,比春运火车的站台还宽。
当然,关于“路边停车该不该收费”,很适合泡壶茶,争议一下午。有人认为停车位应免费,是居民基本福利;有人觉得城市空间有限,收费没错,可以倒逼资源合理配置。但无论是哪一派立场,把欠费和人身自由强行捆绑,都是“混搭套餐”的典型失败案例——就好比你去超市买瓶水,收银员忽然追问五年前你是否偷拿过吸管,查无实据也要你消灾赎罪。
更可怕的是,这类“智慧追缴”一旦成为管理范本,设想下全国普及会是怎样景象:一家祖传的物业管理公司,把全城的欠费清单和停车场出入口串联成“智慧牢笼”;忘记交二十块停车费的你,在跨省旅游时陷入外地智停车的封锁,手机上闪烁着“请先缴清历史费用”——你的钱包和出行自由拴在一起,那些年少不更事的停车遗憾,成了通行证岔口的永恒“黑名单”。
所以,说到底,“智慧”归“智慧”,但管理得有尺度。收费可以有规则,惩罚合理才服众。不然,便利社会的初衷,最终都沦为庞大的数据和冷漠的铁闸。智能系统本是为民所用,怎能变成“困民”利器?最终,如果所有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靠“堵死必经之路”的办法解决,无疑是智慧社会一场自嘲式的败笔。
只希望下一次,你要离开停车场时,不必因为几条历史欠费记录,而被智慧的大门“永世不得超生”。毕竟,路还长,车得走,人也得前行,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的规则,而不是一把只会死扣的智能锁。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