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前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的一句话,给整个印度社会对“经济奇迹”的狂热幻想泼了一盆冷水。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媒体:“印度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
这番言论瞬间引爆了舆论。当莫迪政府还在大力推行“印度制造”的口号,当印度民众还在热议何时能超越中国时,这位曾经的金融掌舵者却撕开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印度的雄心壮志与它的实际经济表现,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制造业的美梦,现实的耳光
“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数据不会说谎。到了今年,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占比仅为11.6%,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30%。这个差距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摆出对抗中国的姿态,另一方面其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却有增无减。对华进口额飙升至1220亿美元,中国稳坐其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席卷全球时,印度连生产电动车最基础的锂电池都得依赖进口。
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矛盾状态,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致命短板。拉詹在6月的一次访谈中就点明了要害:“我们错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制造业黄金期。”
那个年代,当中国在疯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张开双臂拥抱外资时,印度却因迟缓的改革错失了良机。如今,低端制造业的市场早已被越南、孟加拉等国瓜分。在全球自动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再回头去押注劳动密集型产业,用拉詹的话说,“如同自行车追高铁”,毫无胜算。
躲在关税背后的真正王牌
就在制造业陷入泥潭之时,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领域却在悄然崛起,成为印度经济真正的压舱石。这个领域的强大,甚至在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时得到了戏剧性的验证。
当时,美国突然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导致价值800亿美元的实体商品出口瞬间陷入困境。然而,以IT外包、金融咨询等为主的服务贸易,由于并未被纳入谈判框架,反而成了完美的避风港。
事实证明,这才是印度的核心优势。今年6月,印度的服务出口额同比增长12%,达到321亿美元。预计全年的服务出口总额将高达3875亿美元,这笔“无形贸易”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实体商品的出口额。
拉詹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中举过一个鲜明的例子:印度的IT巨头Infosys和TCS,业务遍布全球,根本不需要耗资百亿美元去建实体工厂,就能创造大量高价值的就业岗位。反观被寄予厚望的富士康印度工厂,却时常因供应链断裂而不得不将生产线迁回中国。
醒醒,别只盯着后视镜
服务业的强劲表现,正逐渐改变印度的经济版图。商务部数据显示,在服务出口的强力拉动下,今年财年印度总出口额创下了825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GDP的比重也攀升至7%-10%。拉詹的理论正在变为现实。
然而,他本人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他警告说,目前6.5%的经济增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8%到9%的增速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这背后,是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三大枷锁:种姓制度、官僚主义和落后的基础设施。
当中国用一个个五年规划完成了90%人口的脱贫目标时,印度仍有10%的人口挣扎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当孟买的旅客落地上海浦东机场,会惊叹得以为自己“走错了航站楼”时,印度的铁路系统还在因为一场雨季的洪水而陷入瘫痪。这些都是发展服务业也无法绕开的硬骨头。
结语
全球供应链的格局已经改变,世界不再需要第二个“世界工厂”,但永远对下一个“智慧脑库”抱有期待。拉詹的预言,与其说是唱衰,不如说是一种清醒的指引。
他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追赶中国不应该是印度的目标,那就像盯着后视镜开车,既危险又徒劳。印度能否放弃对制造业不切实际的执念,真正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将决定它在2050年,究竟能不能摸到中国今年的车尾灯。或许,最重要的正如他所说:“找到自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