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直播引发争议,真实生活与流量的博弈,呼唤温情与尊重

发布日期:2025-08-26 10:42    点击次数:77

▎老人不是流量的引擎,这事儿得搞清楚

你看,这年头,镜头能把乡愁放大,也能把疲惫放大

有时候,咱们搞不明白这个事儿的底线

你说,老人家不是流量的发动机,她们的存在,不能光当成摆设

不能只为了吸粉、挣流量

要是真搞不清楚这个点,后果就麻烦了

也不能忽略人的真实感受

有人说得挺对:老人家,得有点“人味”

不能把她们变成“展示品”或者“工具人”

这真不是一句“强不强”能糊弄过去的坎儿

咱们要是拎不清,就会越走越偏,到最后嘛出大事

▎第一次遇见她,是那锅“哗啦”一声开盖的瞬间

有一天,俺在网上刷到她,画面很真实:那口老铁锅“哗啦”一声打开盖子,白汽腾腾地往上冒

院子里柴火噼里啪啦响得一塌糊涂

她抬头瞪着外孙:“少吃两口,面带猪像

”你说,这嘴碎得很东北,嘴巴刀子般锋利,但手又软绵绵的

她的镜头一点都没修饰,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造型,手上布满老茧

那沟沟坎坎的老皮肤很清楚

锅里炖着芸豆排骨、土豆大骨,饭包用大白菜叶子一裹

旁边还放着一罐黄桃罐头

这些细节,细到让人觉得很亲切

那条视频火得不得了,破亿的播放量不是偶然,很多人看着看着,嘴巴都开始流口水,心里其实是酸的:这就是家

是那种“有味道”的舒服

偏偏,这家搬到互联网的货架上了

▎成成辞了中医,回到老家,火了火得离谱

最早,成成还在城里混日子,辞掉了年薪两三十万的中医工作,那会儿生活挺稳当

你想,他回到老家,扶着姥姥下楼梯,手把手帮她烧饭,讲讲家常,感觉那种亲切感

结果,一开直播,姥姥火了

没几个月,粉丝破千万,她那些金句,逗得屏幕那头的人笑得肚子疼:比如她说“再搁嘴里炒一遍”,那一句,嗓门一扬

她还真的登过央视,平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农村老太太,第一次看高楼,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个细节,是真实的

你说,这不就是生活的奇迹,普通人家的故事

▎流量不是只给糖,也有刀子

这年头,火起来的物件

2024年1月12日,他们试水带货,连续四场直播

预估成交,从千万到两千五百万

你知道,选品全是视频里“出镜”的“熟面孔”:酸菜、黄桃罐头、红薯粉……一款36.9元的无骨鸡爪

那场直播里,姥姥坐在一件花棉袄里,话不多,但一说就逗笑了观众:比如她说“再搁嘴里炒一遍”,大家都笑了

就这样,一家人推上了网红的传送带

这事儿,真是“贼带劲”

▎风向变了,谁都能看出来

可是

一点都不用理由,只要有人觉得“看不顺眼”就能翻脸

有人发现,她还住在那老屋里:土墙斑驳,胖娃娃的年画颜色都发旧

姥姥盖的还是那张跟了六十多年的旧被褥,“你们一年直播挣那么多

难不成不该给老人换个不漏雨的屋

”这话一出来,声音越传越大

成成解释说,房子已经在排期装修了,可时间一长,没动静

你说,理解“老人不想搬”的心情,挺难的,最主要当她变成公众人物、变成生意招牌时——粉丝们把自己家姥姥的想着,投射到她身上:吃得好,睡得暖,住得安心

▎遇到蜱虫,真心要命

这天,又出事了

年轻人可能觉得没啥大不了,蚊子咬一下,但医护人员都知道,蜱虫不一般,它带的病原,能引发高烧

对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可是“连环考题”,之前姥爷也被咬过,那次吓得姥姥饭都吃不下

这会儿轮到姥姥自己扛事了,身上本就没几根血了

成成说“求生欲很强”,这话说得挺实在,他自己懂点医疗,懂粉丝,也知道孙子角色的责任——这三重身份像个“夹心饼干”

▎有人说:别拍了,别直播了,关掉不就完了

其实

你可以要求他们减频,把老人劳动强度压低;可以催他们快点把新房装修好

把安全摆在第一位;但别把“跟着就是不上镜”“不上镜就不孝顺”绑在一起

镜头里,既然要表现“真实”

就得给“真实”留点空间

有粉丝观察到,直播时间长了,姥姥得休息一天

第二,安全放在第一位——漏雨的屋子不能再拖,修缮、保暖、铺防滑垫、装夜灯

第三,收入要透明——让粉丝知道,老人从她的劳动中,真切地获益

最难的,还是“镜头话语权”

老人有权说“不”,有权累了

别硬给她安排“经典金句”,她怼、会心疼、会碎碎念——这些都应该是自然流露的

不是提前排练的“热梗”

互联网最怕的,就是把人变成“表情包”,久而久之

忘了她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粉丝的爱,也别变成道德绑架

再说粉丝,那些喊她“姥姥”的

有些人半夜还守在直播间发弹幕,是真的喜欢你

可是,爱也容易走偏,评论区里一边是“怎么还不搬家”的正义牙

一边又是“今天吃啥”的八卦粉

别让爱变成一种“道德众筹”,不如变成“温和监督”

提建议比拍桌子更管用:比如催团队公布房子改造的进度、催他们安排老人定期体检、在直播页面醒目标注“老人出镜时长限制”

这才是“粉丝的杠杆”最有效的方法

还有,我觉得得替成成说一句,他也不容易:辞职回乡,扛着舆论,把一家子推进公众视野

这心里压力真不是一般的大

有人骂他“挣快钱”,有人提醒他“别透支姥姥”

但别以为他只是在“算计”

在这片土地上,很多家庭走到“直播养家”的阶段,不是刻意设计的商业路径

而是一堆现实状况逼得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老人要看病,房子要修,孩子要上学,账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飞去

孝顺和生意,常常挤在一条小路上,彼此别扭着

你能想象成成这些天的表情么

我即使不认识他们,但我能猜到成成最近的心情:每天要保证平安,又得应付质疑

还得在医生和粉丝之间翻译

粉丝问“啥时候出院”,医生说“看指标”;粉丝问“会不会复发”

互联网要的,是“确定”,而医学给的

两边都没错,可夹在中间的人

我想给这家人出几道“选择题”,由近到远:第一,短期内

给姥姥设个“出镜红线”

比如一天不超过特别钟,一周不超过两次,还是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住院康复期间

第二,把“老屋情怀”跟“安全改造”拆开

院子里的那些老物件、旧柴火、胖娃娃画都留着,但卧室、厨房、卫生间必须改造

装上防滑垫、暖气、照明、应急呼叫器

拍老屋新面貌,远比还在漏雨的屋子里“有烟火气”要强得多

第三,把账户从“姥姥单打独斗”变成“家庭全景”

拍一些四季变换、邻里帮衬、小城集市、菜园生活,让姥姥在“她愿意出现就出现”的状态里,轻松自在

不必再担心“节目必须有人”

一旦人物丰富了,老人自然而然会退到舒服的位置

别再逼着她“什么时候住新房”,问问装修的“图纸能不能公开”、改造的“清单做完了没”、安全评估由哪家负责

等姥姥身体恢复了,哪怕她还是坚持睡那张旧床,只要屋顶不滴水、脚下不打滑、夜里能看到灯

这篇文章我不想写个“结尾感言”,我更愿意给你画个画:冬天里,风从黑土地上刮过

院墙外雪花“咔嚓咔嚓”响着

屋里暖烘烘的,锅里咕嘟咕嘟,姥姥坐在炕沿上,抬手把碗递出去

屏幕另一头的人,看到这个画面,也别急着发弹幕,放下手机

回家给自己家老人打个电话

你会发现,很多想在屏幕里找的舒服

所谓“能不能安享晚年”,答案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它更像一道工序,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医生提供底层保障,家人给予日常的舒服,粉丝给点体面的空间

每个人少做一点,多关心一点

老太太的睡眠和生活就会更安稳

说到底,咱们喜欢的,并不是那个“说金句”的网红

而是真正那份在灶台边笑、唠、疼人的姥姥

让她平安、快乐、安稳地活着,比任何流量都要重要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