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16日,粟裕主持了一场极为罕见的会议。
议题颇具争议:陈毅将军下达的指令,我们是否应当遵行?
鉴于陈毅与粟裕之间深厚的友谊,召开如此会议显得颇为费解。那么,粟裕为何会不赞同陈毅的指导意见呢?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粟裕主持的那场在军事史册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会议,竟对毛主席产生了直接影响,进而推动中央在半年之后,实施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
源头起于蒋介石通电。
一、苏南之争
1946年6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和平谈判之际,蒋介石突发声明,要求中共放弃苏北地区。所谓苏北,即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我党将其称为华中,涵盖苏北与苏中两个二级战略区域。此区域主要由粟裕将军率领的华中野战军负责防御。
蒋介石曾言,苏北之地域虽不广,舍弃之亦无大碍,毕竟你们尚有诸多土地可供栖息。如今众人皆可目睹,若居于苏北,对南京与上海构成的威胁实属显著。
继此之后,蒋介石调动了大量军队,于苏中地区集结了超过四十万的兵力,意图对苏中地区发起攻势。然而,彼时战局尚不明朗,国民党军的进攻目标尚不明确,即便是在关于国军主要进攻方向的判断上,陈毅与粟裕亦产生了分歧。
当时国民党军队采取了全面的攻势,攻势分散,难以预判其主攻方向。汤恩伯所部向安徽发起进攻,于淮南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他国民党部队则向苏中地区发起攻势。究竟哪个区域形势更为严峻,哪个将成为主战场,尽管事后看来苏中地区确实是关键,但在当时,又有谁能准确预测呢?
若我军将主力部署于苏中,一旦汤恩伯在淮南战场占据绝对优势,便可能形成以淮南、南京、盱眙三地为核心,东临运河、西抵津浦铁路的辽阔敌占区域,进而对我军在苏中的防御构成包围夹击的态势。
届时,我军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被敌方驱逐至海域,要么被迫撤离苏中地区,撤退至苏北或鲁南。
陈毅的思考即以此为依据。
起初,陈毅并未对形势形成清晰的认识,他的思考始终处于摇摆不定之中。然而,中央发来的那封电报,对她的判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同样密切注视着华中地区的局势。他在电报中提出,我军是否应将战略重点置于苏中地区,对此表示疑问,并请新四军的陈毅将军以及华中的张鼎、粟裕、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再次慎重研究。
张鼎丞将军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邓政委则执掌华中军区政工大权。此时,粟裕将军身兼军区副司令员与野战军司令员双重职务,而谭震林同志则肩负华中军区副政委及华中野战军政委的重任。鉴于毛主席的电文涉及重大战略方针的讨论,因此特别将这四位将领一同召集。
陈毅洞悉毛主席的深意,深知不宜将所有筹码全数押注于苏中一隅,因此他认为应同时做好两手准备,即同步推进苏中和淮南两地的准备工作。
具体策略为,将华中野战军分为两股力量,一方面在苏中保留部分兵力,另一方面在淮南军区集结约两万人的野战部队,全面做好淮南战场的应对准备。
客观而言,此番部署并无不妥,实乃万全之策。加之苏中和淮南两地相隔不远,无论发生何事,皆可东西互为支援,迅速驰援战场。
陈毅未料,粟裕坚决拒绝。
这就是陈毅一调粟裕被拒。
二、三调粟裕
早在苏中战役爆发之前,粟裕便已形成明确的判断,始终未曾因淮南或苏中的战略方向问题而扰乱其思绪。
1946年5月31日,粟裕与张震、邓子恢、谭震林以及曾山联名致信新四军军部及中共中央,对国民党军可能的进攻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明确断言,国民党军的主攻方向必定是苏中地区。此外,他还预测,国民党军将动用包括二十五军、第一百军、第九十九军和第二十一军在内的四个军兵力,以泰州和靖江为据点发起北进攻势,而第四十九军则将作为牵制力量……
未曾交锋,已能预知敌方动向,粟裕的头脑之敏捷可见一斑。
粟裕亦拟定了一套作战策略,旨在通过主动出击的策略,引诱国军约两个军的兵力投入决战。随后,他伺机削弱敌军两三个师(相当于一个军)的核心力量,进而稳固长江沿岸的安全,确保国民党军无法继续向北推进,从而维护苏中的稳定局面。
当时,粟裕所掌握的主力部队仅有六万余人,却敢于直面国民党军十余万精锐,明确提出歼灭敌军一个军团的雄心壮志,其胆识确实非凡。然而,他并非空谈壮语,而是凭借扎实的军事才能和周密的作战计划,展现出切实可行的手段与策略。
陈毅认为此举并不适宜,正如他常言,切不可将所有筹码都押注在苏中一地。
面对陈毅的质询,粟裕不便轻易予以回绝,故此上演了文初所述的一幕。他召集了华中野战军各纵队和师级部队的主官,召开了一次会议。当时,军队的编制尚显混乱,纵队虽较师级部队规模略大,但两者大致属于同一级别。
粟裕此举,不过是以开会的名义,实则早已定下基调,即坚决不分散兵力。
最终,决议形成并上报至新四军军部,恳请陈军长深思熟虑。鉴于我部仅拥有六万之众,若分兵两地,恐难以周全保障,反遭敌人逐一击破。
陈毅深感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遂再次提议,即便不另行组建野战军,也应将刚刚从苏北调回苏中的第五旅部署至淮南,以增强该地区的防御实力。
陈毅元帅胸怀宽广,行事从不急躁,总能保持冷静,凡事都愿意商议。若是换成脾气较为暴躁之人,局面恐怕难以预料。
粟裕心有未安,遂即向陈毅发出回电,强调大战迫在眉睫,他认为不宜将第五旅调离,建议其继续驻守高邮,以此增强苏中的防御实力。如此一来,我军主力部队方能得以充分集结,为即将到来的歼灭战做好万全准备。
粟裕郑重指出,坚守苏中并非为了固守一隅之地,实则旨在贯彻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力求最大限度地消减敌方有生力量。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我们亦不惧放弃部分地盘。
淮南失守亦无妨。
陈毅认同了粟裕的观点,随即放弃了将第五旅调往淮南的打算。
陈毅二调粟裕遭拒。
显而易见,陈毅并未全然接受,他在回复粟裕的电文中明确表示,在原则上赞同粟裕集中兵力的战略构想。
原则上予以赞同……此言颇具匠心,换言之,其核心理念指向正确,然而在具体实施上,或许并非最恰当之选。
无疑,经过一周多的时间,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各区的迹象愈发显著,淮南地区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陈毅再度向中央及粟裕建议,要求华中野战军抽调约16个团的兵力——这一数字几乎占据华中野战军总数的一半——用以参与淮南的作战行动。
电报令粟裕陷入困境。
撼山易,撼人心难。
粟裕将军的高尚人品,无可置疑。在日常生活中,他待人接物,谦和有礼;然而,一旦涉及军事战略和指挥部署,他便会展现出极高的严谨性,一旦主意既定,便坚定如磐石,毫不动摇。
此刻,若继续采取强硬态度予以拒绝,单从工作角度考量,与陈军长的关系恐怕将难以维系。
坦白而言,粟裕在接到陈毅的这一指示时,亦感处境颇为尴尬。
为什么?
6月27日,陈毅的电报抵达,而这距三天前的6月24日,粟裕遵照中央既定的战略部署,已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了一场题为《苏中军民动员起来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演讲。此次讲话,实则是对苏中军民的一次全面动员,其中明确指出,将在苏中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斗,誓要抵抗到底。
陈毅若抽调半数兵力前往淮南,此举无疑将严重削弱粟裕的声望,苏中地区的军民亦将面临混乱之境。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决定以个人名义向陈毅及中央发出电报,再次驳回了陈毅的指令。
三、撤销新四军
粟裕思虑周全,深知若将张、邓、谭三位一同发电,气氛将过于庄重,恐让陈毅将军的面子受损,遂决定以个人名义发出一封电报。
核心意思有三:
1. 难以一次性组建十六个团队,最多只能调动第五旅,并辅以部分军区部队,总计能够组建大约十一个团队。
2.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已在我苏中地区完成集结,不宜进行西向调动。
3.华中野战军的主力成员多为苏中籍贯,他们的家乡曾遭受国民党军队的蹂躏。面对此时不战而西迁的命运,他们内心难以接受。
粟裕在发电之后,生怕自己的态度未能达到诚挚之境,便迅速从海安赶往淮安,与张、邓、谭等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商大计,并计划在面谈陈毅后,再行汇报。
陈毅同样觉得电报内容难以明述,于是亲身抵达淮安。众人聚首一堂,经过一番深入交流,最终仍旧未能形成一致的观点。
鉴于山东野战军的作战任务同样繁重,陈毅未能与众人充分统一思想,便匆忙启程返回。
因此,即便只是调动11个团,亦未能如愿以偿,更不用说调动16个团了。
陈毅三请粟裕,遭拒。
淮安之会上,唯一的成就便在于粟裕成功地说服了华中军区领导人形成共识。会议结束后,张、邓、粟、谭四将领联名向中央发电,再度强调大军不宜西调的必要性。
本报道深入探讨的一个关键观点,最终促成了毛主席的决策。那么,这个观点究竟是什么呢?
粮弹财赋。
文至此处,笔者提醒各位读者不妨回顾前文,留意到粟裕最初向中央提出在苏中地区作战的建议时,联名发出的文件中,出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曾山。
此人士非华中军区及华中野战军的将领,实则担任华中局财经委员会主任一职,主要负责华中地区的征粮、税收等经济事务。
在苏中战役的整个过程中,粟裕仅此一次携手曾山向中央发出文件,实属罕见。这其中的含义是,这份电文中并未提及财务相关事宜,因此似乎没有联名的必要。
这正是粟裕的智谋所在。虽未明言,却已点明问题的关键之处。
此刻,张、邓、粟、谭四人联名向中央发送电报,虽未邀请曾山共同署名,但问题已直接呈现在中央面前。淮南地区相对较为贫困,而苏中地区则相对富饶。华中军区的财政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苏中。苏中人口超过九百万,而淮南仅有一百三十八万,人口比例高达七比一。
若我军西进淮南,届时所有粮草与弹药均需经由苏中地区进行调配,而淮南当地的人力亦难以满足战争所需。
6月30日,毛主席果断作出决定,通过复电粟裕,宣布部队暂缓西进。
为助陈毅寻得台阶,毛主席遂向其发出电报,征询其高见,询问是否宜于将大部队留驻苏中以确保财源供应之持续。
陈毅元帅堪称聪慧绝伦,历经波折,终于洞悉了局势的关键所在,遂不再执着于将华中主力调往西进。
粟裕得以全神贯注于苏中的战场,连续七战皆告捷,谱写了解放战争初期无与伦比的辉煌篇章。
陈粟之间的战略分歧至此告一段落,而他们的个人情感与交往,并未因此遭受任何影响,依旧保持着亲密的战友关系。
毛主席思考不止。
苏中战役因三调粟裕而客观上遭受了影响。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指挥体系的失调。
众所周知,在1945年年底,新四军毅然北上,填补了罗荣桓将军挺进东北后所留下的军事空白。
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形成一套机构,统一人员配置。陈毅将军身兼双职,同时担任新四军军长与山东军区司令员之职。
1946年伊始,陈毅再次担纲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重任,肩负着三重职务,陈老总肩上的责任沉重如山。
此类兼职仅是权宜之策,毕竟个人精力有限,难以兼顾三份工作。
此刻,新四军军部规模宏大,管辖着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两大区域,并且统率着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
山东军区管理山东省后方事务。
山东野战军此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应对来自鲁苏两地的国民党军的全面攻势。
陈毅分身乏术啊!
抗战终战之际,国民革命军尚未展开全面攻势,矛盾尚未来临表面。然而,步入1946年上半年,战事频发的各地亟需应对,此时若再继续推行一人身兼数职的军事体制,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矛盾焦点在新四军军部。
尽管权力已集于一身,然而各路军队的指挥却未能实现统一协调,陈毅对于各方局势的掌握亦难以迅速且准确,由此导致了对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因此,毛主席着手对华东地区的改革与调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决定撤销新四军的番号,并对各项制度与体制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以实现指挥的更加顺畅、合理和有力。
苏中战役落幕之后,紧接着爆发了连番激战,包括两淮保卫战与鲁南保卫战等。毛主席因应战事繁忙,未能及时推动那项至关重要的改革。直至1946年年底,随着宿北战役的胜利告捷,毛主席方才得以抽身,将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了一支全新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山东与华中两大军区实现合并,组建了全新的华东军区。在此过程中,新四军军部亦宣告撤销,自此,新四军正式步入历史的长河。
与此同时,新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应运而生,进而成为山东、安徽、江苏等数省的最高领导机构。
自此,陈粟二人组正式成为黄金搭档,过往指挥不畅的难题得以彻底解决,华东野战军亦随之蜕变,成为我军中一支所向披靡、力量强大的野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