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66岁的独居王阿姨因疯狂网购引发热议。王阿姨独自居住在上海嘉定区的商品房小区,近几年,她沉迷网购,累计花费近200万元,家中未拆封的快递堆积如山,屋内无处落脚,睡觉只能蜷缩在快递堆上。
快递的堆积不仅影响了王阿姨自身的生活,还让周围邻居苦不堪言。从去年5月起,小区多户居民投诉王阿姨家快递堆积,不仅散发异味,还滋生蝇虫,楼道里甚至有蟑螂爬动,存在严重的消防和卫生隐患。邻居陆先生无奈诉苦,早上一开门,那股味道简直无法形容。为了存放这些快递,王阿姨还在小区里租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连地下车库也被她用来堆放物品。
王阿姨购买的物品五花八门,成箱的“血清蛋白”保健品、黄金珠宝、收藏品等,大多并非生活必需品,且多数购自直播间。她坦言,购物花钱时有一种“爽感”,这让她很享受。此外,卖掉市区房子搬到嘉定后,她怕别人知道自己有钱来借钱,所以决定把钱花光,让别人不好意思开口。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与王阿姨沟通,在征得她同意后,安排上门清运。然而,时隔一年回访,王阿姨似乎还保持着囤物习惯,房间再次被快递堵住。由于王阿姨女儿在国外定居,亲戚间也不来往,属地曾尝试从“亲情关爱”角度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
此新闻一经曝光,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惊叹:“2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能买多少东西啊,太夸张了!”还有网友表示理解王阿姨防借钱的心理:“怕被借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方式也太极端了。”也有网友关注到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独居老人太孤独了,网购或许是她排解寂寞的方式,家人和社区应该多关心关心。”
看到这则新闻,我陷入了沉思。这不仅仅是一个老人疯狂网购的个例,背后反映出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从个人心理层面来看,王阿姨的行为凸显出她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缺失。长期独居,女儿远在国外,亲戚往来甚少,她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网购带来的“爽感”以及拆快递瞬间的满足,成为了她填补内心空洞的方式,这其实是一种情感补偿机制。
从社会层面而言,电商平台和直播行业也需要反思。直播间的“家人们”亲昵称呼、“限量秒杀”等饥饿营销策略,精准地抓住了老年人渴望关怀和追求实惠的心理,诱导他们冲动消费。像王阿姨购买一箱24盒“血清蛋白”的情况,直播间模糊商品规格,刻意引导批量下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
此外,这也给我们敲响了关注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警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容易被忽视。社区虽然在努力帮助王阿姨解决问题,但目前来看,仅靠清运快递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心理关怀机制。比如,社区可以定期组织针对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活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子女即便身在远方,也应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老人,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非理性消费和囤积行为的干预机制,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规范直播销售行为,避免对老年人的过度诱导。只有家庭、社区、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像王阿姨这样独居老人面临的困境,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