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各位老铁,咱今天不聊别的,就聊聊那间在北京南城,估计连窗户都焊死了的乒乓球训练馆。
就在今儿早上,我脑子里老是“砰”的一声响,就跟子弹出膛似的。
那声音,是孙颖莎在跟男队员对拉时,球砸在挡板上的动静。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颗小小的黄球上,裹着一股子“谁挡我我跟谁急”的狠劲儿。
多哈世乒赛,这四个字现在一提起来,感觉空气都紧张了。
所有人都觉得,这金牌嘛,就跟已经刻好了孙颖莎的名字似的,就等着她去取。
可我跟您说,这事儿要是这么简单,国乒就不是国乒了。
你以为世界第一是荣誉?
错了,在国乒这地界儿,世界第一就是一张靶子,还是最大最显眼的那张。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老忘不了去年世乒赛她输球后那个镜头。
不是哭,也不是不甘心,而是一种愣神。
那感觉就像一个绝世高手,闭关十年练成了降龙十八掌,结果一出门,发现江湖上全改玩儿枪了。
她的正手爆冲,那叫一个蛮不讲理,搁女子乒坛就是“一力降十会”的典范。
可现在呢?
全世界的顶尖选手,谁的电脑里没存着她几百个小时的比赛录像?
人家不跟你硬碰硬,就跟你玩“躲猫猫”,用线路、用节奏、用旋转,专门往你难受的地方捅刀子。
所以这次闭关,您要是觉得就是加加力量、跑跑万米,那格局就小了。
我听到的风声是,教练组那帮“老谋深算”的家伙们,正逼着孙颖莎干一件最痛苦的事——“自我否定”。
把她最吃饭、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先揉碎了,再重新捏起来。
据说这次训练的核心,不是让她把正手弧圈球的力量再加十斤,而是让她学会一百种扣动扳机前的“假动作”。
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其实就是折磨人。
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用大锤砸核桃的人,突然改用绣花针去挑果仁,那种别扭劲儿,能把人逼疯。
国乒历史上,技术改革改废了的天才,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这步棋,走对了,孙颖...莎就将从一个重炮手,进化成一个自带八倍镜、还能随时切换全自动和半自动模式的“未来战士”;走错了,那可能就得经历一段找不到手感的阵痛期,身后的陈梦、王曼昱可不会给你留半点喘息的机会。
可为啥非得冒这个险呢?
我琢磨着,这事儿跟当年迈克尔·乔丹一个道理。
年轻时靠身体素质飞天遁地,谁也拦不住。
可岁数上来了,飞不动了咋办?
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后仰跳投,照样是无解的杀招。
教练组看的,压根就不是明年多哈这一届,他们是在为孙颖莎的整个职业生涯铺路。
他们要的,是一个能统治乒坛十年,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暴力莎”。
而且,这背后的压力,跟咱们普通人上班打卡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国球啊,老铁!
你背上背着的,不是一个球拍,是十几亿双眼睛的期待。
赢了,大家觉得理所应当;输了,哪怕就差一个球,网上那些“战术分析大师”能立马给你写出一篇万字长文,从你的握拍姿势一路分析到你的星座血型。
这种环境下,没一颗大心脏,早就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所以啊,现在队里的高强度对抗赛,哪是训练,简直就是提前上演的“权力的游戏”。
孙颖莎、陈梦、王曼昱,这仨当今地表最强的女人,天天关在一个屋里“华山论剑”,还得提防着教练组时不时扔进来的男队员“搅局”。
就是要让你在最残酷的环境里反复“濒死”,等真到了多哈的赛场上,面对决赛的压力,心里可能就一句:“就这?”
现在的孙颖莎,就像一把正在被铸剑大师反复捶打的玄铁。
每一次烈火焚烧,每一次重锤敲击,都疼,都难熬。
但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杂质都剔除干净,最终变成一把削铁如泥的传世宝剑。
咱们这些看热闹的,就少点“冠军稳了”的捧杀,多点“姑娘加油”的耐心吧。
多哈那块金牌,现在看着,是真有点烫手。
谁能接得住,谁又会被烫到,这戏啊,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不说了,我先去泡杯茶,静静地等着看,这把淬火归来的剑,将如何搅动整个江湖。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