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后五位亲华领导人的晚年命运:其中一人安息在北京的八宝山公墓
在八十年代之前,越南共产党高层就达成了共识: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的革命就无法成功;同样,没有中国和苏联的共同支持,越南的革命也很难取得进展。
在越南的第二回全国代表大会上,胡志明去世后,他一直是越共的最高领导人。不过,他更多时候是“灵魂人物”,而政府、政党以及军队的实际权力,由其他人掌控。
胡志明去世后,越南国内掀起了一场权力斗争的浪潮,最终以黎笋的胜利告终。黎笋作为本土南方派的重要人物,一向对苏联有好感,对中国的态度较为冷淡。再加上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他在苏联的支持下推行了针对中国的策略。
他实施的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政策,与胡志明生前的观点截然不同,也与党内那些支持中国的人士意见不合,因此中越关系的未来走向变得扑朔迷离。那些支持中国的代表人物,比如朱文晋、阮文灵、长征、武元甲、黄文欢,他们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叛逃”中国,安息八宝山
在亲华的越南共产党人中,黄文欢无疑是最独特的一位。
他很像胡志明,年轻时就来中国了,加入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也就是越共的前身,还参与了越南革命活动。
在中国度过的日子,他就像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从此便开始不断追寻。即使后来回到越南,他依然将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中国视为另一个家。
可能由于这样的背景,他成为了越南首位驻中国的大使。
这届任期的时间有8年之久。
在八年的时光中,当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最为友好时,他为此辛勤工作,获得了两国人民的高度尊敬。
黎笋上任后,越南的外交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采取了“亲苏疏中”的方针,这让黄文欢非常不满。于是,黄文欢开始与黎笋的势力作对。
黎笋的权力欲望很强,所以他不依赖胡志明和武元甲这些人。即使黄文欢是越共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内很有威望,黎笋还是找借口把黄文欢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并通过各种手段让他感到孤立。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即将爆发的时候,黄文欢在国内的处境非常困难,几乎没有人关注他。这位名义上的国会副主席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媒体上也很少能看到他的消息。
他遭遇的苦难并未结束,接着因为生病导致高烧不退,医生诊断他得了肺结核。后来他去了中国检查,最终确诊为肺癌。
肺癌被错当成肺结核,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他发现国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于是决定执行一个重要计划——前往中国。为此,他以去东德治病为借口,开始了所谓的“越境”之旅。
黄文欢从越南出发,目的地是东德。为了绕过检查,他打着“考察”的旗号,途中飞经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然后立刻前往中国驻卡拉奇的总领馆。
从那以后,他消失了。
那一年(1979年)八月,他突然出现在中国境内。随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面向国际媒体的公开会议。在会议上,他不仅揭露了黎笋政府的一些不光彩行为,还透露了黎笋修改或删除了胡志明遗言的内容。他还表示:
我不能保持沉默,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尽我所能帮忙。
黎笋对这件事非常生气,他直接下令撤掉了黄文欢的所有职务,并且还判了他死刑。不过,这些举动只是显示出他的愤怒和无奈,却完全没有影响到黄文欢。
黄文欢在中国生活期间,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怀,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直到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这位外国前领导人生前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被看作是重要人物。外国媒体称他是“从原籍国来我国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尊敬。在他去世后,我国也为他举行了庄重的葬礼,并将他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些举动都表明,我国非常珍视与他的友谊。
二、首将与黎笋决裂成仇
在越南共产党中,与黎笋最初关系较好的是武元甲。
在越南军队中,能够与黎笋相抗衡的将领,武元甲绝对是其中之一。
他在越南对抗美国和法国的战斗中,指挥了多个重要战役,特别是奠边府战役,这场胜利让他名声大噪,从而在越南军队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的名声比黎笋更大。
在他的职位上,他的级别比黎笋高。
确实,当他们讨论有关我国的行动时,两人看法一致。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武元甲曾率领越南海军修建南沙群岛。
他和黎笋有所不同,并不是完全偏向苏联而冷落中国,反而更倾向于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在适当的时候,他也追求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例如将南沙群岛纳入管理。在他眼中,这就是“适当的时候”。另外,武元甲对中国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胡志明的影响和指导。
上世纪60年代,他曾被派去苏联访问。
他两次从苏联回来后,内心感慨良多,于是向胡志明表示,中国的现行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应该学习苏联的经验,加快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进程。
在明确表现出想要访友的意图后,胡志明让他暂停工作超过两年。
这次冲击让武元甲只能收起心绪。没想到,黎笋掌权后,主张“倾向苏联对抗中国”的他,出于策略和战备的考虑,不得不尽量维持表面的和谐。
平衡,让越南军队中的亲苏派和亲华派的力量保持相对均衡。
黎笋追求的不是平衡,而是彻底偏向一方!
胡志明和武元甲是越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胡志明是越南的开国领袖,引领越南走向独立。而武元甲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对越南的解放战争有着巨大贡献。两人在越南人民的心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他们俩以前关系不错,但他因为自己的野心越来越大,一直想办法减少武元甲在军队里的作用,结果让武元甲慢慢被边缘化,变得没人理会了。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之后,黎笋直接撤掉了武元甲的军委书记职务,并任命自己信任的文进勇为国防部长。
从此,武元甲在军队里的位置彻底没了。
1982年,他被移出了政治局。
这位“奠边府之虎”一直受到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制,从此在政治上陷入了低谷。只要黎笋掌权一天,他就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
黎笋的专横和完全倒向苏联、疏远中国的方针,让越南元老级前领导人、军队缔造者武元甲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这对黎笋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越南的前领导人是一位名叫黎笋的人物。
黎笋走了之后,黎笋家族彻底散了。原本支持中国的武元甲又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因为他的努力,中越两国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年来,他一直对越南进行援助,所以即使他曾经率领军队占领了南沙岛礁,他在越南民众心中的敬重地位,仅次于胡志明。
2013年10月13日,武元甲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
当时,越南的重要领导人主持了一场告别仪式,河内有数十万人聚集,向他表达了最后的敬意和哀思,以此感谢他多年的努力和贡献。
武元甲的晚年时光
三、与中国的情缘
在中国的朋友圈里,朱文晋无疑是与中国关系最紧密的一位。
朱文晋本姓周,属于侬族,这个族裔与壮族同源。他在中国出生,七岁时随父母移居越南,是越南华人的后代。
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对华语非常亲近。
在越南军队里,朱文晋绝对是位资历老道的人物。
越军过去被分成四个主要作战区域,他长期负责第二个区域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因为这份重要职责,1948年越南首次设立军衔制度时,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他和武元甲、黎笋这些人不一样,虽然在军队里很有威望,但政治头脑并不突出,是个典型的埋头苦干的人。
所以,他在越南军队里的地位很高,但始终没能进入越南的最高决策圈子。
黎笋这些人因为个人权力欲望,在越南多次进行政治行动,靠军事力量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源,最终获得了核心权力。
黎笋集团上台后,像朱文晋这样偏向中国的军官,就很难再得到重用了。
1976年,越南的四位重要人物之一收到了一条消息,说他需要下台了。原因是他的年龄已经七十岁了!
这个借口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黎笋的年龄比对方大得多,而且在党政军系统中,有很多人在65岁之后仍然继续工作。
说到底,他的中国血统是关键因素。
从1975年起,越南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针对华人的严格政策,这让当地的华人同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朱文晋作为一名越南籍华人,经常为同胞发声,表达他们的诉求。
李笋
武元甲和黄文欢曾被黎笋找个理由排挤出越南的党政军权力圈,他现在作为根基不深的将领,也不可能掀起什么波澜。
黎笋集团发出了“退休通知”,朱文晋只好服从。
随着年岁增长,中国在军队中为同胞发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样一来,越南那边受欺负的华人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越南黎笋政府在对华冲突中坚持原有立场,而像朱文晋这样亲近中国的人士则遭受了更多的打压。
黄文欢受不了了,决定跑到中国去。
武元甲苦苦支撑,所受的迫害越来越严重。
朱文晋很无奈,在孤独中默默离开了人世。
这位对越南军队贡献巨大、为越南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的告别仪式也十分朴素。
可以看出,在黎笋掌权期间,对反对者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打压,而那些偏向中国的一方则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
第四,中越关系正常化的促进者
在那些支持中国的人里面,阮文灵的情况可能算是比较好的。
黎笋集团对阮文灵的压制力度不大,但这也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背后的政治背景造成的。
1929年,阮文灵加入了革命行列。他出生于1915年。
他从参加革命开始,一直生活在南方,致力于反抗法国和美国的武装行动。这些政治资源的积累,主要来自越南南方地区。
1957年,他成为中央南方局的书记。
在担任南方局领导的第二年,黎笋被任命为中央代理总书记,他们两人都属于“南方系”的重要成员。
他没有坚实的政界背景,又没有军界的人脉,所以黎笋对他不太看重。即使后来他进了中央,也只能听从黎笋的安排。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把阮文灵归为亲华阵营呢?这就得聊聊1986年越南发生的事情了。
1985年,越南召开了第五次中央全会。
阮文灵原本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被冷落。后来,他被调回了权力的核心地带,逐步接手了越南的重要政务。仅仅一年后,他就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现在越南经济遇到了麻烦,而且外面的情况也很复杂。他上任后就推出了三个重要的措施:
改善与中国的联系。
2. 越南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3.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和越南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他为两国建立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所以,外界一直认为他是个亲华派。
还有一些人把他比作“越南的邓小平”,因为他为越南制定了开放改革的大计,帮助越南走上了正轨。
五、这不是原来的长征
在热爱中国的人群中,遭受最多困难的是长征,他的真名是邓春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另一方面,
他是一位支持中国的代表人物。
他在黎笋夺权的路上是一个“拦路虎”。
胡志明去世后,党的主席职位一直没有填补。实际上,党政军的最高权力由长征、黎笋和范文同三位共同掌管。他们三人以一个核心小组的身份,长期负责领导越南。
这种安排是因为胡志明不完全信任黎笋。
当胡志明还在世的时候,黎笋就已经悄悄地减少了胡志明的实际权力,让胡志明慢慢变成了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领导人,真正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
必须彻底阻止黎笋变成另一个赫鲁晓夫。长征和范文同都肩负起牵制黎笋的重任,长征属于坚定的亲华阵营。
他改名叫长征,是因为非常敬佩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
黎笋非常渴望掌握权力,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有所限制。在推行亲苏联、反中国的政策时,他更不会让长征在实际中掌握控制权。
他不断地拿长征在越南土地改革中的错误说事,以此来打压长征,导致他在越南党政军系统中的声誉严重受损。
直到黎笋去世,长征才再次进入越南政坛的核心位置。
他年纪大了,所以选择扶持年纪轻、早些时候在南方推动经济变革的阮文灵。阮文灵因此得到高层大力支持,越南的领导层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阮文灵被破格提拔,很快成为越南中央的领导人,负责领导越南的经济改革工作。
在长征的帮助下,越南的经济开始慢慢恢复,中越关系也重新回到正轨。
在这五位亲华人士中,长征和黄文欢的处境最为艰难,而朱文晋的结局最为不幸。相比之下,阮文灵在黎笋集团的压力下反而获得了新生,带领越南走向了新的正确道路。
如果黎笋集团没有采取亲苏反华的政策,越南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可能会更好,亲华派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