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制!欧盟猪肉遭62.4%重税,欧洲“边角料”好日子到头了?

发布日期:2025-09-18 22:15    点击次数:67

近期,中欧关系在全球舞台上持续吸引着万众瞩目,原本紧密的经贸往来,如今却因贸易摩擦的加剧而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

欧盟方面,曾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抱持着明显的警惕,并因此不惜祭出了额外的关税大棒。与此同时,欧洲议会通过的涉台决议,更被中方视为直接干涉内政的越界行为。

台湾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是核心利益所在,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些举动无疑火上浇油,使得双边关系的紧张氛围骤然升级,也为后续的贸易摩擦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于9月5日发布了一项初步裁定,决定对欧盟猪肉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对欧盟一系列不当行为的有力且直接的回击。

猪肉风波:不是偶然,是必然

商务部的反倾销调查,绝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心血来潮。早在今年6月17日,应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申请,商务部便启动了对欧盟猪肉及副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整个调查过程始终保持着高度透明,涵盖了问卷发放、意见收集、企业走访以及实地核查等多个严谨环节。最终裁定认定的倾销幅度,介于15.6%至62.4%之间。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9月4日,欧盟某高级官员发表了不当言论,将中俄描述为“专制联盟”,甚至对两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中国外交部随即对此表达了强烈反对。

而在更早之前,西班牙曾在外部压力,包括美国和欧盟的介入下,取消了一份与中资企业价值1000万欧元的猪肉供应合同。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中欧贸易摩擦升级的复杂背景。

欧洲“边角料”的中国奇遇

欧盟猪肉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问题,实际上已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老毛病”了。自2007年以来,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进口量便持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猪肉相关产品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在近年,即从2020年至2023年期间,欧盟猪肉产品在中国总进口量中的占比甚至超过了一半。

欧盟对华出口的,主要是其本国消费较少的猪副产品,例如猪耳朵、猪蹄以及内脏等。这些在欧洲本土市场往往难以找到销路的“边角料”,在中国市场却意外地广受欢迎。

凭借着巨大的需求,这些欧洲“边角料”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为抢手的香饽饽。通过向中国低价倾销过剩产能和这些产品,欧盟企业获得了额外的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这不仅帮助他们处理了库存,更显著提升了整体利润水平。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贸易模式,却也给中国国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欧盟的低价倾销行为,严重挤压了中国国内猪肉市场的生存空间。近期,国内猪肉批发平均价格出现了显著下降,较去年同期跌幅甚至超过了20%。

国内生猪养殖户普遍面临着亏损困境,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主要养猪省份的中小型养殖户,日子更是举步维艰,他们长期在成本线上挣扎,苦不堪言。

不仅是养殖户,国内那些依赖进口猪副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因此,中国对欧盟猪肉采取反倾销措施,被视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必要手段。

猪肉市场:破茧成蝶进行时

这项反倾销措施的实施,预计将在短期内对国产猪肉价格产生积极的提振作用。随着欧盟猪肉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提高,其价格势必上涨,竞争力减弱。

这将使得国产猪肉在价格上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为长期亏损的国内养殖业带来宝贵的喘息机会。甚至,一些养殖户有望逐步扭亏为盈,看到希望的曙光。

然而,从长期来看,国内猪肉价格的走势仍将受到生猪养殖规模和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养殖户盲目扩大规模,可能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再次下跌。

养殖成本的持续增加,也将对猪价构成长期的压力。对于那些过去依赖欧盟猪副产品的国内加工企业而言,成本上升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他们重新审视策略。

这些企业可能需要提高产品售价,或者调整其供应链,转向国内采购猪副产品。这反而可能成为国内猪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契机,为本土企业带来更多订单。

中国猪肉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将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全链条较量”。这意味着从育种、养殖、屠宰到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将面临洗牌和升级。

预测未来两年,即到2026年,生猪平均价格可能回升至15-16元/公斤。行业利润中枢有望随之提升,进口猪肉与国产猪肉价差缩小,将有利于需求转向国内市场。

整个产业链的持续优化,是实现中国猪肉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这次反倾销措施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欧洲“猪”事,外交难事

中国的初步裁定,在欧盟猪肉行业内部引发了普遍的不安情绪,犹如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预计到2025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量可能减少30%至50%。

西班牙和丹麦等主要对华出口国将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西班牙对华猪肉出口量占其总出口的四分之一,而丹麦某大型肉类公司有15%的收入依赖中国市场,可谓唇亡齿寒。

这次打击,被视为对欧洲农业命脉的实质性影响,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欧洲猪肉产业链上下游约有80万个工作岗位,预计短期内可能影响至少20万个欧洲就业岗位。

中方在此次事件中明确强调,贸易应当是合作的桥梁,而非政治工具。此次反制措施,旨在传递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息:不尊重中国,就可能失去其庞大的市场。

尽管欧盟方面在此问题上曾表现出强硬立场,但此次裁定仅为初步结果,并非板上钉钉。在今年12月调查期限结束前,最终结果仍有可能发生变动,留下了谈判的空间。

双方能否通过谈判解决目前的贸易摩擦,前景仍不明朗,充满变数。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在此问题上已出现明显分歧,这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葡萄牙总理于9月8日至10日访华,被外界解读为欧盟试图“收拾残局”的信号,希望通过对话寻找出路。中方重申了愿与欧盟协商,化解贸易摩擦,维护经贸合作大局的意愿。

笔者以为

最终能否达成协议,将取决于欧盟方面所展现出的诚意与智慧。这场围绕猪肉的反倾销措施,已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简单较量,更是中欧关系复杂博弈的一个缩影。它深刻警示着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关系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也考验着双方的战略定力与外交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