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美财政部长获短信:我们操控中国与阿根廷,市场被抢先

发布日期:2025-10-11 03:40    点击次数:111

前言

9月24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联合国大会现场收到一条私人短信,直指美国农业的问题核心。

就在这条短信刚到前两天两天,咱们中国买家接连拿下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彻底断了美国豆农一直期待的救命订单。

为什么美国会一次又一次被阿根廷“回敬”呢?这条短信的内容到底讲了啥?

联合国会场惊现社死现场

在联合国第80届大会现场,来自各国的代表们正忙着进行日常的讨论呢。

坐在美国代表团位置上的财长贝森特神色凝重,手机忽然一亮,他一低头看短信时,脸色立刻变得不太对劲。

一条署名BR的短信挺直白的写着:“情况挺糟糕的,昨天我们帮阿根廷一把,结果他们把谷物出口税取消了,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中国,本来这是我们该卖的市场。”

短信里还发了个美国谷物交易商本·肖尔的推特链接,内容更犀利:“我们正忙着帮阿根廷一把,可中国已经存了20船阿根廷大豆,他们还觉得你傻。”

现场记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幕,镜头捕捉到贝森特从专注到震惊,再到尴尬的表情变化。

这条短信很快被阿根廷民族报报道,消息一传开,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政府的尴尬局面也一下子暴露无遗。发短信的“BR”大家都猜测是美国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的缩写。

就在9月22号那天,阿根廷宣布暂时停止大豆出口预扣税的征收,这消息一传出,中国买家反应得特别快,连续两天就下单了20船,差不多130万吨的大豆。

这些大豆会从11月起分批运到中国,霎时,美国的豆农们望眼欲穿,原本属于自己的销售时机竟然被硬生生截断,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阿根廷那免税政策,也就坚持了两天就收场啦。

9月24日,也就是贝森特收到短信的那天,阿根廷政府宣布要恢复征税啦,主要理由是出口报关收入已经达到70亿美元的目标。正巧在这个优惠的窗口期里,中国买家刚好截获了这个好机会,把便宜的货轻松拿到手,简直可以说是时机掌握得刚刚好,完美无缺。

200亿救命钱竟是毒苹果

这次美国碰壁,根本不算什么意外。归根结底,就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交易,而结果却把算盘打得一团糟。

9月24日,就在阿根廷重新开始征税的那天,美国和阿根廷达成了200亿美元的援助协议,内容包括本币互换和备用信贷。看起来像是经济援助,可实际上更像是一份政治上的投名状。

在纽约,美国和阿根廷代表团会谈时,条件说得挺直白:要钱就得撤掉跟中国那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还得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跟中国保持点距离。

阿根廷总统米莱和特朗普关系搞得挺不错,美国明显希望借助金融援助帮米莱拉拉票,同时也想在经济上把中阿之间的联系给割裂开来。

但美国也没想到,一件事其实很关键:对阿根廷来说,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一笔救命的资金。

到了2023年,阿根廷靠着协议里的人民币,才挺过了国际收支危机。今年四月再续签时,这份协议还帮阿根廷稳住了外汇储备,美联社都说,这事儿“彰显了中阿伙伴关系的战略意义”。

之前美国就威胁过,要是不终止协议,就不支持阿根廷向IMF借款。现在又想用援助当筹码,阿根廷怎么能不戒备呢?再说了,中国的订单来得太及时,真让人觉得有点儿巧合。

130万吨的大豆订单,不仅帮米莱政府解了燃眉之急,缓解了外汇压力,还巩固了中阿之间的合作关系。

不管是谁,都倾向于选择靠谱的订单,而不是那种带有附加条件的美国援助。

更搞笑的是,美国一边拼命催着中国买大豆,一边还在不断设难为中国,真是有够讽刺啊。

就在贝森特收到短信前后,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推出了出口限制穿透规则,不仅针对“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还要把这些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都纳入制裁范围。

这分明不像是想做生意的模样啊,一边挥舞大棒搞制裁,一边还盼着对方送钱过来,世上哪有这么霸道的道理呢?

20船大豆背后的掰腕子较量

这场“截胡”的大戏,看上去像是贸易争端,实际上反映的是全球供应链的深层次重组。中国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买家,而是变成了能引领市场走向的核心力量。

今年8月,中国进口了超1227万吨大豆,基本上都是从南美洲进口的。不过,按理说,秋季应该是美国大豆销售的黄金时期,可是到现在为止,竟然没见到一笔来自中国的订单。这种变化,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发生的事。

以前美国总觉得“咱中国离不开美豆美肉”,可是如今呀,中国早就跳出了那种单一依赖的框架。

关于大豆采购的事情,整个全球的生产体系都在为了满足中国的需求做调整。巴西加大种植面积,阿根廷也积极争抢订单,可是美国的豆农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一路下跌,损失了好几亿美元。

牛肉市场的波动挺明显的。7月,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牛肉只有810万美元,而到2024年同期,还是1.18亿美元,几乎减半,掉了不少。

同期,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牛肉出口猛增到2.21亿美元,几乎把美国的市场份额全都抢走了。

中澳自由贸易协议让澳大利亚的牛肉可以免关税出口,而因为贸易摩擦,美国牛肉的关税一直在上涨。同样品质的谷饲牛肉,澳大利亚运到中国的花费比美国低了差不多两成,澳大利亚的企业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商机。

澳大利亚政府还特别拿出5000万澳元,推出了“开拓新市场计划”,用来补贴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认证和物流开支。

目前呢,中国的电商平台已经和澳大利亚企业签下了五年的供货合同,年供应量达到10万吨谷饲牛肉,直接对接中国的高端市场。至于美国牛肉想插一脚,这事儿难度已经翻倍啦。

阿根廷方面的打算也更接地气——不是想着“背后捅刀子”,而是真的离不开这种方式才能维持生计。米莱政府非常明白,能迅速赚外汇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口大豆,而全球最大的买家,非中国莫属。

取消出口税表面上看是“让利”,实际上却是“救命”的举措。中国企业的订单,能帮阿根廷农民及时获得美元,同时,米莱政府也靠出口税的减免来撬动更多的货源,实现了双赢。

跟特朗普嘴里说的“盟友关系”相比,倒不如一车车的大豆来得实在。

当经济大棒遇上市场法则

贝森特收到的那条羞辱短信,倒不如说是在批评美国自己的短见和霸道,而不是单纯在调侃中国和阿根廷。

只有合作共赢才是真正做生意的正确路径,用一些小伎俩搞霸权,最终只会害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出的问题在哪?根本原因在于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华盛顿的政客还沉迷于冷战思维,觉得挥舞经济大棒就能让别人乖乖听话。不过他们忘了,现如今是21世纪,不再是殖民时期。

当美国企图用威胁手段来拆散中阿之间的合作,反倒让两方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而当他们打算靠提供援助来作为谈判筹码时,结果却被130万吨大豆狠狠地打了个脸。

在这场较量里头,中国展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经济外交新方式。靠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农产品进口的双轮驱动,不仅巩固了中阿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让美国在拉美的金融霸权计划受到重重打击。

这套做法的关键就在于“互利共赢”这四个字。中国需要大豆,阿根廷则需要外汇,二者各有所求,合作自然顺理成章。

与此相比,美国的援助套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投资,盼望着能换来政治上的收益,这种交换模式注定不会长久。要说更关键的事儿,就是中国的合作观念正在重新塑造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则。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再到RCEP以及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咱们中国推动的全都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方式。

这种做法不附加政治条件,也不玩零和游戏,而是讲究共同繁荣和互利共赢。

眼下,美国豆农真的感到绝望透顶了。大豆在他们的经济作物收入中占了将近20%,以往四分之一的出口都卖给中国,现在订单全被抢走,价格也是一跌再跌,艾奥瓦州的农民们纷纷抱怨关税把他们坑得够呛。

阿肯色大学的教授也忍不住提醒,农场一倒闭,乡里的企业也得跟着关门,那可不只是订单少那么简单,后果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经济动荡。

要是这事儿牵扯到明年的中期选举,特朗普都没时间哭了。历史的车轮不停往前推,那些还抱着殖民时代思想的人,早晚要被这个时代甩在身后。

结语

这场“截胡”的热闹,表面上看像是贸易上的矛盾冲突,但实际上是在比拼两种不同文明的价值观。

就在美国还在耍经济大棒的时候,中国已经靠市场规则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心。接下来哪个领域,又会被“截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