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总额8926亿美元。
俄媒随即披露,其中包含一项名为“SHOTCALLER”的计划——拨款108亿美元研发25款机密武器,目标直指中国。
数字吓人,但拆开看就露馅了。
108亿美元中,96亿是历年结转的老账,真正新增预算仅11.6亿。
这意味着未来一年,25个项目平均每个分不到5000万美元。
这点钱,在美国军工体系里连一架F-35都造不出来,遑论颠覆性武器?
美国军工效率早已不是秘密。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单价飙破70亿美元,最终草草停产;F-35项目拖延十余年,故障频出,成本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每个项目靠不到5000万就突破技术瓶颈,近乎幻想。
项目代号倒是起得煞有介事。
“阿斯加德”——北欧神话中众神居所,暗示太空作战平台?
“黑色马林鱼”——深海潜航器?
水下无人集群?
名字再炫,也掩盖不了预算匮乏的现实。
没有持续投入,再宏大的构想也只能停留在PPT阶段。
这根本不是技术路线图,而是心理安慰剂。
美国需要向国内、盟友乃至对手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仍在创新,仍有底牌。
可底牌若只是纸牌,亮出来反而暴露虚弱。
中国近年展示的装备,恰恰戳破了这种幻觉。
2025年9月3日阅兵,东风-5C洲际弹道导弹再次亮相。
官方明确其具备“全球打击能力”——这意味着它可不走传统北极弹道,而是绕行南半球,从美国南部或墨西哥湾方向突入。
该区域几乎无反导部署,北美导弹防御体系形同虚设。
这不是推测,是轨道力学与防御漏洞的必然结果。
东风-5C若真实现环球飞行再入,美国耗资数千亿构建的国家导弹防御网将瞬间失效。
常规武器领域,中国同样高速推进。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采用乘波体构型,飞行轨迹不可预测,速度超5马赫,现有反导系统基本无法拦截。
红旗-29反导系统虽未详述,但命名序列与演习画面显示,其很可能针对高超音速目标与中段弹道导弹,性能或超越“萨德”。
更关键的是,多方信源证实,中国至少两款第六代战斗机已进入试飞阶段。
无尾翼布局、全向隐身、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这些特征在卫星图像与航空爱好者拍摄画面中清晰可见。
而美国呢?
B-21隐身轰炸机部分性能指标甚至不及B-2,却被强行冠以“六代”之名;F-47下一代战机仍停留在概念图阶段,竟已摆上特朗普办公桌。
这种反差,暴露的是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焦虑。
他们清楚,技术代差正在消失。
过去靠领先两代碾压对手的日子结束了。
于是病急乱投医,一口气上马25个项目,试图用广撒网碰运气。
可方向不明,资源不足,结果注定是多数项目半途而废。
中国根本不惧这种“表演式威慑”。
我们不仅有快速迭代的技术能力,更握有美国无法绕开的战略资源——稀土。
现代武器严重依赖稀土元素。
雷达相控阵、导弹制导陀螺仪、隐身涂层吸波材料、航空发动机高温磁体、激光武器增益介质——无一不需要稀土。
全球90%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90%以上的分离冶炼产能也集中在中国。
美国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军工领域依赖度更高。
制造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2.3吨稀土;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4.2吨;一架F-35需408公斤。
若计入“SHOTCALLER”等在研项目,美国军工体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比例高达87%。
这是绝对事实,不是推测。
一旦中国收紧出口,美国武器生产线将在数月内面临断供风险。
F-35交付本就步履维艰,若再卡在稀土环节,后果不堪设想。
特朗普政府深知此点。
2025年8月25日,他威胁若中国不保障稀土磁铁供应,将加征200%关税。
但至今——10月中旬——未见行动。
反而主动邀请中国举行第四轮贸易谈判。
态度软化,说明美方清楚:真打稀土牌,自己先崩溃。
中国完全可将稀土作为战略杠杆。
若美方在谈判中提出过分要求——如强迫开放敏感技术市场、限制中国正当国防建设——中方大可回应:你们一边搞军备竞赛针对我们,一边还想我们无条件供应战略物资?
这合理吗?
逻辑站得住脚。
稀土是战略物资,不是普通商品。
当对方将矛头对准你,你有权审视是否继续提供造矛的材料。
这不是威胁,是国家利益的底线。
网友调侃:“美国想用11.6亿搞25个秘密武器对付中国,结果连造武器的‘维生素’都得从中国买。
这不叫威慑,叫自缚手脚。”
美国想脱钩,但每次尝试都发现成本高得离谱。
芯片、新能源、5G如此,军工更是如此。
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体系的基础是供应链。
供应链一断,再先进的设计图也只是废纸。
中国则在做两件事:加速技术自主创新,巩固关键资源与制造优势。
稀土不仅是开采,更是提纯、分离、回收的全链条掌控。
即便他国开发新矿,中国在加工端的优势仍难以撼动。
美国陷入“必须永远领先”的执念,对任何追赶者都高度敏感。
中国则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装备发展只为确保主权与安全底线。
这种战略清醒,恰恰是美国最缺的。
“SHOTCALLER”这个名字本身就暴露心态——“说了算的人”。
可现实是,国际格局早已不是单极主导。
中国展示东风-5C,不是恐吓,而是宣告:任何武力威胁都将失效。
美国搞25个秘密项目却预算不足,只能靠命名撑场面,落差显而易见。
美国科技底子仍在,但体制内耗严重。
官僚扯皮、利益集团游说、政治极化,拖垮执行效率。
中国则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高铁到空间站,从5G到高超音速武器,皆是如此。
这种体制优势在军事科技竞赛中尤为致命。
面对“SHOTCALLER”,无需恐慌。
它只是焦虑下的应激反应,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
真正决定未来平衡的,是中国六代机何时列装、东风-5C环球打击能力是否实战验证、红旗-29能否拦截高超音速目标。
美国若真想摆脱依赖,需时间、投入与政治共识——而这些,恰恰是当前美国最稀缺的资源。
特朗普嘴上强硬,行动却务实,主动谈贸易就是证明。
未来博弈,胜负不在PPT多炫,而在供应链多稳、创新多可持续、定力多强。
美国忙着给项目起酷名时,中国可能已在测试第26款新装备。
更讽刺的是,那些“神级”武器,若连稀土都需进口,终究只是纸老虎。
稀土这根绳,柔软却坚韧。
它不声不响,却能勒住最庞大的军工机器。
美国忘了,真正的战略优势,从来靠产业链与资源掌控力撑起,而非口号。
当“SHOTCALLER”资金到账,军工企业却发现稀土采购困难——他们是继续画图,还是找国会要钱?
可钱从哪来?
加税?
发债?
削减福利?
每条路都充满政治雷区。
中国只需稳住节奏,推进技术迭代,保持资源定力。
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造武器不是拍科幻片,不能靠特效撑场。
关键时刻能用的,永远是已列装、经检验、供应链稳定的装备。
不是PPT上飞的“阿斯加德”。
与其担心11.6亿美元能搞出什么,不如关注我们自己的六代机、东风-5C、红旗-29。
这些,才是真正的战略支点。
让美国在焦虑与表演中挣扎吧。
一个连造武器“维生素”都要进口的国家,再喊“SHOTCALLER”,也掌控不了局面。
历史反复证明:技术优势从不永恒。
永恒的是战略清醒、产业韧性、人民信心——而这些,我们时时刻刻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