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日军很少装备正三轮和两轮摩托?日军摩托车的特点?

发布日期:2025-10-26 04:46    点击次数:200

第一辆摩托车,是德国人戴姆勒和威廉·迈巴赫共同在1885年发明的。由于便捷和地形的通过能力好,便在一战时进入军用领域。当时主要装备的品牌是英军的凯旋H型,以及美军的哈雷摩托。

日军的第一辆军用摩托,是1935装备的“95式”挎斗摩托车 ,也就是俗称的“偏三轮”。其实是模仿的哈雷摩托,但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根据当时日军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实际使用需求,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改进。

二战时德军也大量装备摩托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战应用效果,其中最有名的是R75和KS750两种型号。不仅实用性好,而且产量最多。都有良好的地形通过性,还具有不错的拖拽能力。通常装配有MG34或MG42机枪一挺,250发备用机枪子弹,备用胎和备用枪管各1个,以及5升备用燃油等等。

必要时除了可以拖拽火炮外,也能装备反坦克炮或迫击炮,甚至用来运送伤员。所以无论在北非战场、还是东线的苏德战场上,都有良好的可靠性,口碑相当不错。

而日军主要装备的军用摩托,是由“95式”摩托,以及“97式侧三轮摩托”,这个型号在整个战争期间,至少生产了1万5千辆。

最开始是在1935年,仿制哈雷JD74车型,并采用挎斗设计,配备有机枪,主要是用于人员机动,以及适合的火力支援。由于搭载的1200排量的发动机,性能较好又可靠,适应实际的战场环境。也就成为了日军、宪兵以及卫队的制式装备。特别是在1937年的各场战争中,展现了一定的战术优势。

而日军97式摩托,是1932年日本三共制药公司,购买的哈雷1200cc 摩托车的生产线,以及技术。最大的变化是在位于车身左侧的挎斗,加装了机枪支架,大多配备一挺大正十一式机枪。速度也提高到每小时100公里左右。当然,在行进中射击的准确性,是很低效的,一般的战法是停车射击。

在此基础上,加强了防护性和火力配置的新的三轮摩托,被命名为“陆王97式”,被赋予了日军步兵伴随、物资运输、机枪火力支援等任务 ,而民用版本一直生产到1960年。

二战时日军的95式和97式摩托车,还是有区别的。95式是仿制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最高速度每小时80公里左右。在日军的使用中,主要用来侦察和通讯传递。

在当时日军的海军陆战队,除了用作通讯和侦察外,还用来当作精干的指挥车使用。1937年定型并量产,同时也是二战日军陆军的装备。

整体而言,95和97式都采用挎斗设计,但97式战斗功能更强,而95式的基础机动能力更好。

无论95还是97式,也就是侧三轮摩托,有一个很直观的辨别方式。就是二战日军三轮的坐斗,是在车的左侧,而德军苏军美军的三轮摩托的坐斗,在车的右侧。

究其原因是,日本最早是按照英国的标准搞的交通,也就是靠公路的左侧行驶。不同于英军三轮,日军偏三的挎斗,外形近似于船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渡河的浮力。其实实战中,用处没那么大。

【那么二战日军为什么采用偏三轮,而不用正三轮的设计?】

其实主要是战术需求、机械性能以及制造工艺的原因。

首先,军用摩托的特点是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较好的灵活性。

偏三轮的的设计,使得重心更靠近后轮,车身缩短。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转向时,前轮更好操控。在复杂地形,特别是泥泞和碎石路面,更能较好地保持快速机动。更好地完成侦察或突袭等行动。偏三的车轮排列方式,更好地应对复杂路面。

相比之下的正三轮,由于车身较长,在狭窄地况下,通过性不如偏三轮。如果有一侧的后轮悬空,会造成整车的动力和稳定性的瞬间失衡,车辆容易扭动或侧翻。但偏三轮几乎没有这个问题。

特别是转向的灵活度,因为偏三轮实质上是一辆两轮摩托车,加了一个可拆卸的边斗。这种搭配,保留了两轮摩托车大部分的灵活和机动。在路况良好,或需要快速通过时,可以像两轮摩托一样,通过压弯等方式快速转向。

比如抬轮:通过训练后,在急转弯时,通过加速和重心的转移,可以将边斗的轮子抬起,用来实现转向的更小半径和更快速。而这个动作,在正三轮上的难度很大。

其次,偏三轮的侧面车斗顶部,便于安装武器支架,在压制火力方面,有很强的攻击力,并且可以随时移动。如果仅用机枪本身的两脚架,车开动起来,是无法保持枪身稳定的。

比如二战德军的R75偏三轮的挎斗,往往安装一挺MG42机枪,凭借 1秒钟射出25发子弹的火力,搭载250发弹链,以及后座成员的MP40冲锋枪,通过快速占领有利地形,在瞬间可以压制住一个排的火力,之后快速脱离。

但是正三轮的后车厢,限制了武器布局的灵活性。虽然利用专门的车架,也可以搭载武器。但是不如摩托车+边斗的简单和直接。

并不是说偏三没有短板,二战日军的陆王97偏三,在山地作战中,特别是陡坡路段,动力的损耗较大。而且分动装置的维修,较为复杂。在前线的日军97偏三,常因零件短缺,而丧失机动能力 。

【二战日军的摩托车是如何使用的呢?】

二战日军配备的偏三,大多隶属于骑兵联队,也包括搜索和通信部队。但是部分精锐步兵联队,配备的97偏三,整体数量并不多。

在甲种师团里,通常编有1个骑兵联队,主要用于战场侦察与侧翼的包抄,利用速度快速渗透。

一般是骑兵联队配发30辆陆王97,编为3个摩托侦察中队,每个中队10辆。而步兵联队仅是在直属侦察队里,配发不到10辆的97偏三,用于连级的快速穿插。就大多标配而言,每辆摩托车配发标准弹药基数,也就是机枪弹2000发,备用油箱2个。

比如日军和苏军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的第7师团侦查分队,就是利用陆王97的速度和通过能力,穿越草原,寻找和定位苏军的装甲集群位置 。

【其实,二战日军也配发过正三轮,但是数量不多,一般用于特殊情况的弹药输送。】

至于为什么很少看到二战日军使用两轮摩托,是因为当时日本摩托车工业实力,与德军和美军相差太远,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为了将利用率最大化,所以二战日军更喜欢通用型的车辆。

也就注定日军不能像德军那样,装备多种型号的两轮和三轮摩托。而是尽可能地,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也就是尽可能地节约钢材、橡胶等战略所需物资的消耗。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日军把摩托车,定位为军用装备,而不是民用的通勤工具。可靠和能多拉快跑的偏三轮,比两轮摩托更有实际价值。所以,二战日军两轮摩托的产量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