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飞写的回忆录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提到,1948年3月,在濮阳训练的时候,朱老总对华东野战军讲话时说,俘虏的人太多。叶飞回答说,就算全靠这些俘虏,我们也能赢得胜利。
经过深入思考,人们不禁疑问:虽然国共两军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农民,而且国民党的装备和训练似乎更胜一筹,为何这些优势在战场上却没有转化为胜利?同样的士兵,在国民党军队中为何显得难以获胜?
这篇文章不会讨论大家都知道的政治和人心等问题,而是会集中精力从军事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一、最强悍的军队
有些人说,到了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我们的军队在人数和战斗力上都超过了国民党军队。这话没错,但在1947年底之前,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的人数和战斗力还是领先的。国民党的一些主力部队曾多次给我们造成损失。比如邱胡兵团,它由第5军、整编11师和其他一些部队组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作战集团。
1946年8月,王敬久兵团首次以完整的队伍亮相,这个兵团是由国民党军队组建的,手下有第5军、整编11师、新21旅和整编75师。他们的主要作战区域集中在徐州和鲁西南一带。
这两支军队曾经多次合作,共同参与战斗,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龙凤战役和土山集战役尤为突出,是合作的典范。
龙凤集战役发生在1946年9月到10月,由刘伯承将军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2、第3、第6、第7纵队,一共约有五万多人,与胡琏指挥的整编第11师以及邱清泉的第5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根据参与战斗的邱、胡两军士兵的回忆,双方的总兵力约为七万五千人,但各自都缺少一个师级编制。邱清泉的第5军缺少第200师,而胡琏的第11师缺少整编第18旅,所以两军的实际总兵力大约在五万人左右。
刘伯承指挥的数个主力纵队刚参加了定陶之战,损失了超过一万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短暂休整,部队努力恢复战斗力。随后,冀鲁豫军区的独立旅也被调入支援,此时的总兵力勉强略多于邱胡两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虽然没有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巧妙利用了邱清泉和胡琏两部未能协同作战的空隙——实际上,这个空隙只有20华里远。凭借两个纵队的顽强抵抗,成功抵挡住了邱清泉第五军的猛烈攻势。同时,其他三个纵队和独立旅合力包围了整11师。
接下来的章节会详细介绍战斗的具体情况,这里只简单说一下。邱清泉的部队多次攻击陈再道领导的第二纵队第五旅的防线,但都没有成功,长时间攻打龙堌集也没有拿下,更没能与胡琏的部队会合。与此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张凤集(现在的章缝镇)也没有达到目的。双方形成僵持状态,刘伯承考虑到不想陷入无意义的消耗战,于是决定主动撤退。
这次战斗,我们并没有完全打败胡琏的部队,而历史上说重创第5军,其实有点夸大了。我们这边损失超过了4300人,加上邱、胡两方的伤亡总数大约是5000人,双方的损失差不多。
1947年9月末,一场重要的战斗在土山集展开。在这场战斗中,由粟裕将军指挥的我军集结了华野的五个纵队,对土山集附近的胡琏第11师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与此同时,邱清泉的第5军也前来增援。我军的围攻力量达到了五个纵队,人数超过十万,但进攻的策略还不够精细。虽然在沙土集的战斗中我们取得了胜利,但在与胡琏部队的对抗中,我们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行动受到很大限制。
最近,华东野战军在南麻战役中遇到了进攻难题,损失惨重。这主要是因为南麻位于山区,地形对防守方有利,加上突然的大雨,影响了他们的爆破行动。相比之下,土山集地势平坦,本没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赖,但胡琏却能在平地上巧妙地建立坚固的防御,充分利用了自己擅长防守和使用火炮的特长,让华东野战军的五支主力部队感到棘手。显然,如果没有邱清泉率领的第5军及时支援,整11师的情况会更加危险,持续受到包围的威胁。
这两支勇敢的部队如果联合起来,即使还没有使出全力,也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我的几倍共军部队。
虽然那两次战斗还算过得去,但后来很少见到邱胡两人合作打仗,所以也就不再出现让刘、粟两位首长避之不及的场面。难道蒋介石的国防部和参谋总部对此毫无察觉,不知道这两支部队的强大?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两大高手不能联手?
二、邱胡们都去哪儿了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国军装备的美械部队总共只有13个,其中5个主力部队特别突出。这些主力部队通常被看作是进攻阵线的尖兵、核心力量和骨干,人们常把它们比喻为“硬核桃”,用来应对解放军的分割包围战术。
许多普通部队需要依靠五大主力和美国装备的部队支援才能作战,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把五大主力集中起来一起进攻。
表面看挺有道理,但其实不是最好的办法。
咱们国家的军队里,好兵和差兵之间的差距很大。在采取强兵帮助弱兵的方法时,这对讲究纪律和统一行动的军队来说还能行得通。不过,我们国家的军队中,差不多有一半的部队是从过去的军阀队伍演变来的。全面抗战开始的时候,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只占到了18.5%。即使抗战胜利后,蒋系军队虽然扩大了一些,但也只达到了44.7%,其他杂牌军还是占据了大多数,超过了一半的数量。
各个战场的局势各不相同,华东、西北和东北等战区,中央军占据大多数。尤其在东北战场上,中央军在刚开始时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西北战场上,胡宗南指挥的中央军占据主流,辅之以西北的地方军队——陕军。而马家军则主要聚集在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
在华东和中原的战场上,中央的主要部队需要带领其他各路军队一起战斗。但是,中央军内部有像能土木、顾、何这样的不同政治派系,这些派系之间的互相制约大大削弱了各支部队的力量,导致无法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这两支主力部队联合起来,再搭配几支辅助部队,能不能顶得住华东野战军或者晋冀鲁豫野战军全军的进攻呢?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看看。
首段讲述的是整编第11师中第18旅的英勇事迹。1946年夏季的7月,该旅从汉口出发,乘坐火车前往徐州,途中经过开封。当时,晋冀鲁豫野战部队正在对开封展开猛烈攻势。18旅的前锋团——53团,在团长尹俊的果断指挥下,决定临时下车投入战斗。面对解放军攻城部队的夹击,敌军不得不放弃围城计划,撤退而去。原本并无支援开封任务的53团,却能主动下车参战,这种积极的精神和坚定的斗志,确实值得称颂。
第二个重点是整11师的战斗能力。这支军队曾经被刘伯承将军带领的3、6、7纵队包围在张凤集。在我们的防御作战中,我们通常会把主力部队放在阵地前面。比如说,2纵队在龙堌集阻击邱清泉的第5军时,他们的首要策略也是这么安排的。
刘伯承亲临前线后,对陈再道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要求采取纵深防御策略,层层布防。这一战术后来证明效果显著。但在攻打整11师阵地时,他依然沿用了之前的思路,认为国民党军的主要力量会部署在第一线。直到进攻开始,他才意识到外围阵地战只是整个战斗的开始。胡琏在村里巧妙地指挥着一支强大的预备队,一旦有机会,就能迅速发起反击。整11师的各级指挥官都有强烈的反击意识,不是被动防御,这让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进攻中感到很大压力,占领的阵地经常在整11师的反攻下被夺回。
第三点要讲的是11师的灵活应对能力。由于团级单位人员减少,兵力不足,在龙凤战役开始前,该师新组建了一个战斗团。这个战斗团是由三个师旅的直属工兵营合并而成,由118旅副旅长王靖之负责指挥,驻扎在曹家垓。这个地方离胡琏师部只有两公里远,成了防御线上相对较弱的一个环节。
刘伯承在观察突击战斗时,发现敌方存在明显短板,判断这个团的战斗力并不强。于是,他果断指挥部队发起猛烈进攻。这种战术,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抓住敌人的弱点,趁势追击,逐步扩大战场的打击范围。胡琏得知这里受到了针对性的攻击,尽管师部处境危急,却并没有慌张。他还特别夸奖了上校作战科长陈家珍,对刘伯承出色的情报工作表示佩服,称赞他竟然能够准确找到11师防御中最容易被攻破的地方。
王靖之带着他的部队坚持战斗,直到拂晓,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进攻才被打住。这时,敌机又来空袭,我们不得不撤退。整11师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很多激战,这种出色的应变能力是通过实战锻炼出来的,和一般的二流部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整编十一师在土山集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的进攻。他们采取了和张凤集战役类似的战术,逐屋逐村进行防御。利用华东野战军战术简单、只知强攻的特点,我军成功打击了对方,迫使粟裕将军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围歼计划。
在攻打土山集的时候,华野可能显露出了战术上的不足,但在攻打张凤集时,刘伯承将军指挥得当,把所有可用的兵力都部署到了最关键的位置。118旅的防线几乎崩溃,整个11师的指挥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尽管战斗异常激烈,但整个11师仍然稳如泰山。如果将这两支部队合并起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可以在1947年与晋冀鲁豫军或华野的主要部队一决高下。
邱清泉的第5军和胡军的合作没有持续太久。龙凤战役结束后,邱军继续在鲁西南地区作战,先后攻克了嘉祥、巨野、鄄城等地。随后,他们渡过黄河,向豫北进军,在那里投入战斗。不久之后,又返回鲁西南。1947年春夏之交,他们参与了沂蒙山区的作战行动。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他们远在莱芜为其他部队提供支援和配合。后来,在土山集地区,他们曾短暂与整11师合作。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鲁豫边界地区作战。直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夕,他们才正式纳入徐州剿总序列。
第十一师多次承担灭火任务,继鲁西南战役之后,他们转战到苏北,并投入到沂蒙山区的战斗中。之后,部队又在鲁中地区进行了扫荡行动,在南麻和土山集连续取得胜利。不久,又被调往大别山,追击刘邓大军。在淮海战役爆发前,该师正式归入华中剿总序列。
东北也有类似的问题。
国民革命军没有把主要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他们在东北的安排也是这样。
新1军和新6军联手作战时,在东北战场上几乎无人能敌。但从第二次四平战役后,这两支强军各自行动,连下属部队也分散开来,这导致他们原有的优势慢慢消失,也让东北民主联军有机会各个击破。
当我们今天回望过去,很容易就能发现那种方法存在很大问题。但为什么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会采取这样的战术呢?
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蠢”字来概括问题。问题出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派系争斗是主观问题的主要根源。在国民党的政治体系中,派系矛盾重重,互相牵制,不允许别人出风头,这种问题难以根除。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军队,将领们往往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愿看到友军受损。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将一些原本纯粹的军事问题错误地归因于派系斗争。
比如龙凤之争。当胡琏面对刘伯承的强大攻势时,他迅速发报,希望邱清泉能来支援。但邱清泉和胡琏之间的电话线已经被炸断了,胡琏决定冒险用无线电台联系邱清泉,请求派兵增援。邱清泉批评胡琏胆小,说他不配做黄埔军校的学生。胡琏反驳说邱清泉自私,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力量。陈诚听说此事后,担心自己的部队受损,立刻通过徐州总司令部发报给邱清泉,命令他必须增援。陈诚也觉得邱清泉是在等待机会。
其实,通过阅读参战将领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整11师受到了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但很多情况实际上是刘伯承使用了疑兵之计。由于参战的人数有限,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部署主力部队。随着时间的进展,整11师的士兵们也开始逐渐发现了这一点。
邱清泉确实有点忽视了救援友军的习惯,但第5军并没有虚张声势,他们实际上在积极作战。胡琏批评邱清泉只用45师参战,而把96师放在待命状态,这种指责有点苛刻。第5军正处于进攻状态,在紧张的战场上,很难迅速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兵力,保留一些预备力量是很正常的事情。尽管邱清泉保留的预备队有点多,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派系偏见。
各级将领都把个人派系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两支实力相近的部队合作时,往往因为互相不服气而难以协同作战。如果将精锐部队与二流部队搭配,即使二流部队心里不乐意,也必须忍耐。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支援精锐部队作战,依赖实力上的差距来抑制派系偏见,这其实是一种牺牲整体战斗力,以减少内部矛盾的做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思路更多集中在占领城市和地盘上,而不是直接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在政治方面,由于党组织不够严密,基层力量薄弱,导致对乡村地区的控制力不足,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进一步说到军事上,由于地方政府无法深入基层,只能依靠军队来执行作战任务,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在1947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军队仍然保持其最强的力量,集中所有力量发起大规模进攻,不再在意每座城市和每片土地的得失,紧紧追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主要部队,那么当时的战争局势可能会完全不同。
华野在七月实行分兵后,为国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然而,国军却跟在后面,邱清泉等部与华野西兵团在豫皖苏地区纠缠,范汉杰则率领胶东兵团对抗许谭兵团。如果忽略胶东,将主力全数调往豫皖苏,紧追粟裕不放,使其无法在豫皖苏建立根据地,即便无法彻底摧毁华野主力,至少也能破坏其根据地的生存基础,限制其主力规模,甚至消灭几个纵队,这个计策一定能取得成功。
国军的决策层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观念很难改变,尤其是观念的更新特别难。即使在淮海战役前,国军也有所调整,从单纯攻城掠地的思维方式中稍微转变,组建了一些跨地域的主力兵团。但其战略核心还是以保护大城市为主。这种布局怎么能与解放军那种灵活多变、高效作战的战术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