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怒斥特朗普胡说八道,8月6日,美印关系传来新消息

发布日期:2025-08-12 23:38    点击次数:105

莫迪怒斥特朗普“胡说八道”,他要效仿中国方式,让美付出代价

莫迪这回真要和美国掀桌子?印度街头三轮车夫都知道的真相,华盛顿装什么糊涂?

当美国总统办公室传出要制裁印度的消息时,新德里街头的牛粪饼还没晾干呢,咱们隔着十万八千里都能闻见华盛顿那股子酸味儿。

美国人最近干的事真叫人看不懂。

白宫发言人前几天叉着腰说:"印度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事没商量!"您猜印度外交部怎么着?直接甩出来一张电子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美俄贸易数据。

德国买俄罗斯天然气的时候没见美国人放半个屁,波兰成船成船运俄罗斯煤炭的时候美国当睁眼瞎,怎么到了印度这儿就成了大逆不道?要我说啊,这就叫看人下菜碟,逮着软柿子往死里捏。

话分两头说,印度这回急眼是有原因的。

今年开春儿那会儿,欧洲老爷们抢了印度的石油订单,害得人家加油站门口排队的摩托车队伍绕过了三个街区。

莫迪政府没办法才去找俄罗斯买打折油,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

可您知道最绝的是什么吗?当初印度准备买油的时候,美国能源部的邮件里还写着"支持多元化能源合作"。

合着现在翻脸比翻书还快,这双标耍的都能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要说特朗普给印度定的那"三宗罪"才叫有趣。

头一条说印度买俄罗斯军火,可您看看美国自个儿,F-35战机的钛合金零件还在俄罗斯车间加工呢。

第二条说贸易逆差大,按这个逻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不是该让太平洋舰队直接开进黄浦江?最可乐的是第三条,说印度经济要完蛋。

这话我可听不下去了,孟买证券交易所门口卖咖喱角的小贩这个月都换新三轮车了,您跟我说这叫"死亡经济"?

印度老百姓这回算是看明白了。

新德里电视台的记者蹲在国防部门口采访,有个老哥说得实在:"美国大兵在阿富汗花了二十万亿,现在管我们要饭钱?"要不怎么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呢,美国人这算盘打得,喜马拉雅山上的牦牛都听见了。

莫迪政府这两天算是被逼到墙角了。

本来想着买点便宜油倒卖给欧洲,谁知道美国人突然掀桌子。

要说这印度也是个实在人,年初跟俄罗斯签的协议白纸黑字写着"长期合作",这下可倒好,西方记者扛着摄像机天天问:"你们是不是在资助俄罗斯?"

要我说啊,这就好比菜市场大妈管闲事,人家掏钱买菜还要管菜贩子是谁家的?

话又说回来,印度的难处咱们看得清楚。

过去半年印度卢比对美元跌了12%,超市里的洋葱价格翻着跟头涨。

莫迪现在两条腿走路:一边跟华盛顿谈判降关税,一边顶着压力继续买俄罗斯石油。

要说这局面,跟三年前咱们碰上的事有点像。

可结果呢?中国制造2022年对美出口额还是破纪录的5368亿美元,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印度网友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吵翻了天。

有人晒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莫斯科的办事处照片,有人翻出法国道达尔集团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合资文件。

最绝的是印度商务部的官员,在记者会上直接掏出计算器:"过去三个月,欧盟国家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总额是印度的47倍,这账该怎么算?"要我说啊,这就叫用魔法打败魔法。

其实这事儿的根子还是在钱上。

美国页岩油公司去年亏了180亿美元,眼看着印度每天进口98万桶俄罗斯原油,换谁都得眼红。

可您不能自己生意做不好就砸别人家锅啊?印度外长苏杰生最近有句话说到了点子上:"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不是主仆关系。"

话虽如此,现实却是残酷的,全球86%的石油贸易还是用美元结算,这就是美国敢耍横的底气。

要说最逗的还是美国智库的操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前两天发布报告,说印度经济结构性问题严重。

可转头就被印度网民扒出来,这个所去年收过埃克森美孚230万美元赞助费。

这就好比裁判收了运动员红包,还在场边吹黑哨,吃相也太难看了。

莫迪现在走的这步棋咱们得看仔细。

既要保住和俄罗斯的能源生命线,又不敢跟美国彻底撕破脸。

听说印度海军最近联合日本搞演习,陆军又在北方边境搞冬季训练。

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功夫,没有几十年的外交经验真玩不转。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中国面对类似压力时可没这么瞻前顾后。

2018年贸易战时咱们直接对等反制,结果美国人现在对华加征的关税不也慢慢松动了?

印度的故事给我们提了个醒。

国际政治说到底是实力的游戏,别看美国现在张牙舞爪,真碰上个腰杆子硬的照样没辙。

去年G20峰会期间,沙特王储当着拜登的面说要减产石油,美国人能怎么样?最后还是得派财政部长带着礼物去利雅得求和。

所以说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场美印角力到底会怎么收场?咱们且看莫迪手里还有什么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今这个世界再也不是某个国家说了算的时代了。

印度虽然现在处境艰难,可它这次硬气回击至少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懂得维护自身利益了。

您说这不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动注脚么?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