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以为能讨好美国,结果被一招锁喉,农民欲哭无泪
加拿大方面最近的表态,透着一股子既委屈又无奈的劲儿,说对中方的决定“深感失望”。这话说出来,听着就像是自家院里先动了手,结果被邻居一脚踹回来,反倒抱怨邻居脚太重。
事情的脉络其实挺清晰,没什么弯弯绕。去年欧洲那边刚嚷嚷着要给中国的电动汽车加一笔关税,渥太华这边就坐不住了,生怕赶不上这趟车,急匆匆地也跟着举起了关税大棒。这种紧跟美国步伐,递“投名状”的姿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为了什么。
你挥舞大棒,就别怪别人也拿出盾牌,甚至亮出长矛。中方这边先是好言相劝,警告了几次,看没什么效果,索性就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目标直指加拿大的油菜籽。这一下,算是点到了加拿大的麻筋上。
油菜籽对加拿大意味着什么?那可不是几袋面粉那么简单。对于广袤的加拿大中部草原三省,尤其是萨斯喀彻温省,油菜籽是成千上万农户的命根子,是整个农业经济的顶梁柱。根据加拿大油菜籽委员会的数据,这个产业每年为加拿大经济贡献超过299亿加元,支撑着超过25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市场,恰恰是他们最大的买家之一。
所以当中方宣布,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征收保证金时,整个加拿大的农业圈都炸了锅。这保证金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先把一笔钱押在这儿,悬在空中的铡刀还没落下,但寒气已经逼人了。要是最终裁定倾销成立,这笔钱就直接没收,变成正式的关税。这么一来,加拿大的油菜籽在中国市场上几乎就没了价格优势,等于直接被踢出了牌局。
这下,那些开着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地头忙碌了一年的加拿大农民彻底坐不住了。他们想不通,渥太华的政客们在办公室里做的决定,为什么要让他们来承担后果?他们的抱怨很直接:“我们没必要承受中国的怒火”。他们催促政府,赶紧想办法把这事儿给平了。
可加拿大政府的反应,就显得特别拧巴。一方面,农业部长和贸易部长联合发表声明,嘴上说着“深感失望”,但又立马放低姿态,表示愿意跟中方坐下来谈,进行“建设性对话”。这姿态,软中带硬,又有点色厉内荏。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内部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却又忍不住吐露了“苦衷”。话里话外都在暗示,现在是特殊时期,加拿大正跟特朗普政府那边掰扯关税的烂摊子,得从“大局”出发。这个“大局”,翻译过来就是不能得罪南边的邻居。所以,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是万万不能取消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为了讨好美国,得罪了中国;中国反手一击,打疼了自己人;自己人叫苦连天,政府却因为要继续讨好美国,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加拿大就像一个被夹在两个巨人之间的孩子,想两头讨好,结果两头受气。
其实,加拿大新总理卡尼上台后,不是没想过缓和关系。今年六月份,他还主动联系了中方,通过电话“解释”了一些事情,也同意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那时候,外界还以为这阵风要过去了。谁能想到,跟美国那边的贸易谈判一不顺利,渥太华马上又变了脸,调转枪口对准了中国,甚至还对中国的钢铁产品搞起了反倾销。
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暴露了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尴尬的定位。作为“五眼联盟”的核心成员,它在安全和情报上深度绑定美国;作为邻国,经济上又通过《美墨加协定》(USMCA)被牢牢捆绑。这种结构性的依赖,导致它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很难拥有完全的独立性。华盛顿打个喷嚏,渥太华就得考虑是不是该吃感冒药。
这种打法,其实澳大利亚人再熟悉不过了。前几年,澳大利亚跟风炒作一些涉华议题,结果转头就发现自家的大麦、葡萄酒、龙虾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北京现在处理贸易摩擦的逻辑很清晰:你动我的高科技产业,我就动你的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专挑你最疼、最依赖出口、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声音最大的地方下手。
这是一种精准的“经济痛点打击”。它不会让经济全面脱钩,但足以让你国内某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感受到切肤之痛,然后由他们去向自己的政府施压。对于加拿大来说,油菜籽农场主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群体。
现在,球又踢回了加拿大这边。是继续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眼睁睁看着自家农民的仓库里堆满卖不出去的油菜籽,还是拿出点独立自主的勇气,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渥太华的政客们可能没有充分预估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会口头抗议的国家了。贸易是双向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想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又在别的领域捅刀子,这种好事,恐怕再也没有了。
说到底,加拿大这次的“深感失望”,失望的对象或许不该是中国,而应该是镜子里的自己。他们失望的,是自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高估了自己在地缘棋局中的腾挪空间,也低估了贸易反制措施带来的真实痛感。当政治上的“表忠心”需要经济上的“割肉”来买单时,这种失望,恐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