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68年,红卫兵浪潮在全国范围内已肆虐了两年。即便毛泽东等领导层屡次发表言论,强调维护和平与秩序,并敦促社会各界保持冷静,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复课闹革命”,呼吁年轻一代回归平静的生活轨迹,但时至今日,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已难以持续。至1968年夏日,大学招生工作仍处于停滞状态,工厂招聘的大门紧闭。在这三年的时光里——即1966年至1968年——超过四百万的高中毕业生被困于都市之中,他们既要应对失学的困境,又要面对失业的挑战,这一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课题。社会问题。
五十年代的开端,我国新生共和国刚刚摆脱了连年战争的阴霾。尽管如此,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众多领域仍饱受战火摧残,迫切需要振兴。城市中的就业水平普遍偏低。1953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式迈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阶段。正当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之际,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尽管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其规模与结构却显得不尽合理。尽管中小学生入学率相对较高,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却未能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因此,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形势日益严峻。
1953年,我国小学毕业生的人数迅猛攀升至260万,但初中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却显得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农业合作化运动步入高潮,农村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那些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一代。
“当前,我国正处在合作化运动的重要阶段,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实际上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通过广泛动员,众多具备高小和初中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岗位。”
“针对城市的中、小学生毕业生,除去那些有意在城市深造或就业的学子,其余同学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农村的辽阔天地,加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队伍中。”
1968年,恰逢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之时,一场名为“上山下乡”的运动悄然揭开了序幕,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真相与隐秘的内幕,引人探寻不已。
数年后,我们有望消灭一亿以上的文盲现象。(参见《共青团历史大事记》1955年之记载)这一宏伟愿景,亦成为了推动这场运动向前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经过三年的艰苦考验,我国着手推行精简机构及下放城市与企业人员的举措,知识青年返归农村的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受“大跃进”运动挫折的影响,全国共有2600万人遭受了精简和下放之苦,我国首次出现了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逆向流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再次成为中央政府关注的焦点。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定,精简职工并减少城镇人口。从1958年至1965年,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的集体下放,其根本原因在于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六十年代之初,我国正面临亟需矫正的严重“左”倾错误倾向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挑战。党中央果断决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并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在此过程中,动员和组织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建设成为关键环节。1964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投身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份文件随即成为引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纲领性指南。
196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一系列通知,标志着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成为国家与党的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此期间,得益于政策的适宜性和执行的坚实,各项工作进展顺畅。从1962年至1966年的短短五年里,全国共有129万知识青年投身于这一运动。中央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新定位为经济领域的核心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这一举措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冲击后,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衡,迫切需要加强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并大幅减少对商品粮依赖的城镇人口规模。
继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再度蓬勃发展,上山下乡的活动被赋予了培育革命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阶级斗争和防范修正主义的议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64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知识青年应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的社论。文化大革命后期,毛主席及党中央将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高潮,这或许与全国革命委员会的成立、红卫兵任务的结束紧密相关,需将他们调配至农村;同时,鉴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为备战之需,动员城市居民迁往农村,这也许也是推动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援引了毛泽东的教诲:“知识青年应当投身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深刻再教育。”贫下中农再教育,已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由此,一场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席卷而来。1968年,正当校园里的初中生与高中生——即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被统称为“老三届”——他们几乎全部投入了农村的怀抱。在那个文革的岁月里,投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超过了1600万人,这一数字相当于当时城市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每一户都与“知青”下乡的故事紧密相连。
全国范围内的上山下乡运动,覆盖了从云南、贵州、湖南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广袤的疆域。政府精心挑选的“知识青年”们,他们的劳动与生活场所多选在偏远或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县域,那里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简陋。这一举措迅速演变成一项稳定的国家政策。然而,与此同时,众多干部的后代纷纷选择加入军旅生涯或采取其他方式,巧妙地避开了上山下乡的宿命,亦或在如北京郊区等地定居生活。
在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众多“知青”被派往农村,开始了“插队落户”的生活。然而,在这股席卷全国的潮流中,却有一部分人尽管投身于田间地头的农业劳动,却过上了与众不同的日子。生产建设兵团在这段体验准军事化生活的时光里,他们与“插队知青”的生存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1969年初至1970年,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张,与此同时,内蒙古等新兴区域也相继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十“兵团”西藏、江西、广西垦师,50年代创。新疆兵团我国共设立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3个农垦师。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这段历史横跨25年,涉及的知识青年群体累计达到了约2000万人。
自70年代的开端,我国政策逐步放宽,使得知识青年得以通过诸如招工、参军、考试、病退、顶替、独生子女、无人照应等多种途径,逐步回归城市生活。随着70年代末期的到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抗争运动随之兴起,知青们纷纷通过请愿、罢工、卧轨抗议,甚至采取绝食等极端手段,强烈要求重返城市。在这股抗争的洪流中,西双版纳的抗议活动尤其受到了广泛关注。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作出关键决策,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政府着手解决知青回城及就业安置问题的序幕。翌年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正式允许知青们重返城市。自此,绝大多数知青纷纷踏上了回城的道路,而有一部分人则选择留在农村,与当地居民结婚定居,从此在乡村扎根。由于对政府返城政策的疑虑,部分知青即便与人同居并育有子女,也未曾完成正式的婚姻登记。更有不少知青为了回到故乡,不惜与在本地结婚的伴侣解除婚姻关系。岁月流转,他们的子女陆续回到城市寻找亲人,这些故事充满了悲欢离合。据统计,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农村边疆的知青人数,竟高达数十万。
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进,其动因多元而错综复杂。这既体现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长远战略思维,亦蕴含着抵制和平演变的宏观战略考量;同时,也考虑到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此外,这一举措还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当时盛行的红卫兵运动,进而有助于稳定城市的社会秩序。
四十一载前的岁月,城镇居民与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这一举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凸显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推动了农业的繁荣,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与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为知识青年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那段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他们更早地融入社会,经历了生活的洗礼,增强了个人能力,深切体会到了民间疾苦。正因如此,其中不少人在日后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然而,众多青年才俊正当风华之年,却不幸错过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这一现象导致了人才成长的断层,对国家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投入了巨额资金,旨在安置知识青年投身于上山下乡。据统计,全国用于安置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的资金总额已超过百亿元。这一投入不仅加重了知识青年家庭及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负担,也在当时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曾言:“尽管投入了高达三百亿的巨额资金,然而结果却未能达到各方的预期:那些回乡的知青、焦急不安的家长,以及辛勤耕作的农民,均未能从中获得他们所期待的成果。”
追溯往昔,那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今已成为历史的一页。历史之笔公正无偏,后世定将对其进行客观的审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