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少尉到开国大典飞行员:杨宝庆夜盗 C-46 携银元起义,晚年享正厅级待遇

发布日期:2025-11-23 03:47    点击次数:135

1948年九月,国民党飞行员之间弥漫着不安的氛围,每一位飞行员都在为个人的前途忧虑。不久前,一名上尉飞行员竟孤注一掷,独自驾驶一架P-51型战斗机,飞抵四平,毅然选择投奔我党。此类事件在当时已是家常便饭。

素来对外严加防范的蒋介石,在众多辛勤栽培的飞行员纷纷背叛之际,开始在暗地里展开了一系列“新举措”。他深知如何将他人的要害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于是重施故伎,再次施展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俩,将那些飞行员的家眷尽数安置于他所认定的“退路”——台湾。

对于他的这种行径,飞行员们虽满腹苦衷却不敢直言,因为蒋介石将此等要挟之术粉饰为“家属保护措施”。然而,众所周知,他此举实是将亲属视作人质,借以巩固自身对民心的掌控。

蒋介石自以为此举无懈可击,却未曾想到,此举竟变成了激励飞行员纷纷投向共产党怀抱的导火索。

1948年十月,飞行员杨宝庆身处风雨飘摇的南京城,忽接来自台湾的电报一封,不料这并非喜讯,而是一纸病危通知:“儿子病危,速速归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杨宝庆得知自己的电报已到,他终于熬过了漫长的换岗时间,顿时欣喜若狂地冲向电报部。他原本以为这是家人寄来报平安的电文,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儿子病危。那一刻,他眼前一黑,险些跌倒在地。

幸亏身边的同伴反应敏捷,及时伸出援手将他稳住,才未让他跌倒。“别着急,上面的人会照看着你,若真的感到不适,不妨请个假,去探望一下孩子吧!”杨宝庆的同伴心中想着安慰他,便提出了这一建议。

“对对对,我立刻就赶过去,说不定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杨宝庆慌不择言,口中连声催促。话音未落,他已急匆匆地冲了出去。

然而,杨宝庆并未踏上前往台湾的旅程。心急如焚的他立即向上级提出了前往台湾的申请。然而,结果却让杨宝庆倍感失望。即便他详细说明了儿子病情危急的状况,上级依旧驳回了他的请求,并以“义正词严”的口吻表示,他应将国家大局置于首位,个人事务不应成为擅自离职的理由。

此番,杨宝庆内心深处种下了对国名党深深的失望之种。翌年,他更是一举做出了令国共两党均感震惊的举动。

一、天降“银元敌机”事件

“姐夫,若我在一个月之内音讯全无,恳请您将这笔钱转交给我的妻子。她需带着孩子,用这些资金尝试经营一些小本生意……若我真是遭遇不幸,请告诉她,让我从她的记忆中淡去……”,一位身着国民党军服的士兵语气庄重地向眼前之人托付道。从他话语中,不难窥见他似乎即将执行一项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行动。

“宝庆,切莫再言丧气之语!须知,你的亲人正盼望着在台湾与你重逢!”那位被称为姐夫的士兵,在听闻自己的妹婿竟然向他提及身后之事时,立刻严厉地斥责了他。而那位士兵,便是先前提及的飞行员杨宝庆。此刻,他正瞒着家人,秘密策划着一件将深刻影响他一生的重大事宜。

1949年2月19日的深夜,西安机场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在这无月的夜幕掩护下,杨宝庆悄无声息,佝偻着身子,在机场内潜行。他身着夜行装备,服饰简朴至极。

“宝庆,宝庆,就在这,就在这……”猛然间,一声呼唤划破了寂静,杨宝庆的脚步戛然而止,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右手边,那里透出一丝微弱的灯光。他立刻朝着光亮的方向疾步走去。

“怎么这么晚才到?快,我已经帮你打探好了,就在机场门口的跑道上,有一架刚从兰州抵达的C-46。那架飞机刚刚补充了燃油,你就直接驾驶它离开吧!”原来,那微弱的灯光是杨宝庆的姐夫赵连景手持手电筒所发出的。显然,赵连景已经在机场等候了许久。由于等待时间过长,原本就情绪紧张的赵连景生怕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没问题,我明白。”与赵连景那紧张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宝庆显得胸有成竹,他拍了拍赵连景的肩膀,信心满满地说,“别担心,一切都会顺利的!难道你对我的能力还有疑虑?”

“你啊,别再卖弄口舌了,赶紧动身吧,务必要一帆风顺!”赵连景望着仍故作贫嘴的杨宝庆,微低下头,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心情也随之轻松了许多。他瞥了一眼腕上的手表,便催促杨宝庆迅速登机启程。

“我即将离去,请务必好好照拂她们母子,期待我归来时能带给你们好消息!”

意识到时机已然成熟,杨宝庆细致地检查了背包中装载的钳子、锯子等工具,确认一切无遗后,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宣告自己将启动计划。然而,他的言辞之中,仍难掩对家人的牵挂与忧虑。

坚定地对自己许下成功的誓言,杨宝庆随即昂首阔步,朝着C-46飞机走去。值班人员察觉到深夜仍徘徊在机场的杨宝庆,不过例行地询问了几句,鉴于他举止从容,并未产生疑虑,随即放行。杨宝庆便顺畅无阻地抵达了那架目标歼C-46飞机的身旁。

杨宝庆并未急于上机,他表现得异常警觉。首先,他绕飞机一周,确保四周无人,随后敏捷地钻入机身之下。从背包中迅速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筒,他迅速卸下了起落架上的轮档。关闭手电筒后,他迅速钻出,没有丝毫延误,紧接着便拆除了机翼上的夹板和蒙布。

完成所有筹备工作之后,杨宝庆环顾四周,随即从包中取出钳子,对准机舱门锁,一拧而下,门锁应声而断。他收起钳子,径直推开了机舱门,步入飞机内部。

此刻,杨宝庆的情绪高涨至极,“胜败乃兵家常事,此刻正是关键!一切就靠你了!”他伸出双手,轻轻抚过驾驶舱中的仪表,随即发动了飞机。

擅自驾机飞离,杨宝庆此时已无路可退,他的目标直指北平——那座解放军驻守的北平城,毫无疑问,他已经选择了起义。

跃升至空中后,杨宝庆始终坚持在低空飞行。为避开国民党的拦截,他并未遵循国民党的既定航线。与此同时,在缺乏导航图的情况下,杨宝庆迅速偏离了航线。待他察觉到这一偏差时,为时已晚。飞机燃油告罄,迫使他不得不准备实施紧急降落。

幸而,他误降的地点恰好是刚刚获得解放的唐山。然而,毕竟是一场迫降,纵使杨宝庆技艺超群,也无法完全抵御意外的侵袭。随着飞机紧急降低高度,与地面的碰撞在所难免,巨大的冲击力之下,杨宝庆头部受伤,随即失去了意识。

当他缓缓醒来,发现自己已被解放军护送至开滦煤矿医院,随后便被转移至北平。

事后,他方从解放军战友的口中获悉,自己的飞机不幸降落在河滩之上,若非偏移少许,恐怕便跌入了河中。更让杨宝庆感到惊讶的是,他所驾驶的飞机内竟装载了大量的银元,重量高达4.6吨,其数量之多以至于令现场围观的老百姓不敢轻易靠近那架飞机。

此刻的杨宝庆对银元之事早已置之脑后,心潮澎湃地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他郑重声明,那笔钱并非属于他个人,将这笔财富从蒋介石手中转交给人民,实乃他莫大的荣幸。

安顿下来后,他迅速向家人发送了电报,关切地询问孩子的健康状况,并向家人自豪地宣布,自己作出的选择无比正确,他对能够及时迷途知返感到万分庆幸,并对能加入解放军的行列深感荣幸。

家人团聚,开国大典飞越天安门。

一直笼罩在深重焦虑中的杨宝庆一家庭,在接到杨宝庆的电报的那一刻,顿时喜出望外,泪流满面,紧紧相拥。紧接着,杨宝庆的妻子便开始积极筹备,筹划逃离台湾,以期摆脱蒋介石的统治。

幸而,那时台湾与青岛之间,运输机频繁往返,运送物资。得益于杨宝庆友人的协助,妻子刘敏璞携两个儿子及侄子,顺利抵达了青岛。

彼时的刘敏璞宛如一位“战士”,全副武装,随时准备投身战场。庆幸的是,解放军已占据绝对优势,刘敏璞抵达青岛后不久便成功穿越封锁线,抵达了邻近的济南。

踏入解放军的管辖区域,刘敏璞怀揣着三个孩子,终于得以舒展紧绷的神经。为了早日与丈夫重聚,她毫不犹豫,当日便携带孩子们前往济南的解放军部队。她省去了所有繁文缛节,径直表明身份,称自己为不久前起义的飞行员之妻。

1949年四月,杨宝庆终于与家人重聚,得以让妻子与子女时刻陪伴在自己身旁,不再受到任何束缚。

此后,杨宝庆与妻子刘敏璞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中分别担纲要职。

杨宝庆一生引以为傲的是,他在那场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驾驭着他亲自驾驶的C-46飞机,翱翔于天安门上空,受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与致敬。

新中国成立之初,凭借卓越的驾驶技艺,杨宝庆荣获周总理的亲自指派,担任专机飞行员一职,专责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此后,他肩负更加重大的使命,不仅成功培育,还奠定了新中国首支女飞行员队伍的坚实基础。

直至1956年,鉴于年龄因素,杨宝庆不得不告别飞行员的岗位,转而投身四川省重工业厅及中国机电公司的工作。他直至1985年退休,晚年依然享有正厅级的荣誉待遇。

杨宝庆为何毅然决然地选择背离旧势力,转而站在了人民的一边,这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

三、心灰意冷,决意参军。

1923年,河北冀中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中,杨宝庆呱呱坠地。至十四岁那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迫使他的家人不得不踏上逃难的征程。原本家底单薄的杨宝庆一家,自流离失所之后,便失去了任何收入来源。不久,家中储蓄告罄,生计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维持生计,杨宝庆的父母不得不鼓起勇气返回故里,而杨宝庆则被父母严厉要求,不得不跟随三叔留在河南西川。

在杨宝庆随三叔的脚步前行之际,他并未遭受任何虐待,反倒是得到了三叔如同己出般的关爱。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三叔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要求杨宝庆完成学业。

1941年,杨宝庆完成了初中学业。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将个人的前程系于国家的救赎,立志报考成都的陆军军官学校。然而,他的三叔却坚决反对他冒险行事。尽管如此,杨宝庆心意已决,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路途,这是他首次违背了三叔的意愿。

继而,凭借优越的身体素质,杨宝庆顺利跻身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6期学员行列。依照训练规定,他首先远赴印度接受初级飞行训练,随后又赴美国深造,学习驾驶初级教练机。

历经辗转反侧,直至1944年,杨宝庆学成归来。那时的战事愈发紧迫,归国后的他,即刻被委以少尉飞行员的职务,投身战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对抗。

直至翌年,随着日本宣布投降,久别家园的杨宝庆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归乡之情。然而,蒋介石却紧接着发动了内战,根本无意放行这些从海外归来的飞行员。他们的愿望被无情压制,日复一日,他们不得不为国民党运送物资。

即将爆发的内战,与杨宝庆矢志报效祖国、拯救民族的雄心壮志背道而驰,他不愿目睹同胞之间相互厮杀的惨烈景象。

不料,蒋氏竟以“保护”之名,将他们亲属强行迁往台湾,此举迫使众人不得不屈服于蒋介石的指令。

然而,他们在这边为国民党竭尽全力地“效力”,可蒋介石将他们的家人送往台湾之后,便置若罔闻。心灰意冷之际,杨宝庆心中对国民党的认同感早已被蒋介石的冷漠无情消磨得所剩无几。

此后,杨宝庆结识了姐夫赵连景,彼此坦诚相待,心意相通。于是,杨宝庆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追随国民党的道路,选择了投身光明,加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