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向被认为是风云变幻、难以捉摸的。不过,真的如此吗?还是说那些看似随机的涨跌里,隐藏着某种规律?今天,咱们不聊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从缠论这个“脑洞大开”的分析方法入手,好好扒一扒市场“随机”的伪装。
先来讲个有趣的现象。传统金融学有个理论叫随机游走假说,说市场价格像喝醉酒的人,走哪算哪,根本无迹可循。无论你怎么掐指一算预测明天涨跌,都只是靠运气。这理论听上去很科学,甚至支撑了很多投资教科书里“买多指数比选个股强”的经典套路。但缠论和混沌理论,却打破了这个设定,告诉我们:别被骗了,所谓“随机”,可能只是眼睛看不清规律,或脑子没转过弯。
混沌理论早就踢开“随机”的伪装,告诉我们,很多现象之所以看起来乱糟糟,比如天气、股市,这只是表象,深层次其实有非常明确的规律。规律只是被复杂性与起始条件的小变化“遮盖”了,好比风吹的沙子是随意飞舞的,但到了海岸边沙子慢慢地形成沙丘,便展现出一种结构化美。缠论就是这么牛,它抓住混沌理论的灵感,专门研究市场走势的这些“被忽视的规律”,还设计了一整套对市场走势进行结构分解和研究的方法,说是某种市场密码也不为过。
缠论的独门绝技,是把看似杂乱无章的市场走势拆成三个基本类型:上涨、下跌和盘整。缠论的牛气之处在于,它让这三种走势不再只是简单“看涨看跌”,而是赋予了这些走势严格的判定标准,比如上涨走势是中枢不断上移,盘整走势只有一个中枢等等,三言两语听着挺抽象,实际上每一步都是资金“你争我抢”的结果。你可能会问,“中枢”是啥?简单讲,它是一个某种逻辑上的“锚点”,类似于决斗双方的临时边界。中枢的动向,决定了市场接下来究竟是向上突破,还是向下坍塌。这个分析方法让我们发现,市场并非乱晃,而是资金博弈的结构戏码。
缠论还讲了“走势级别”的概念,这才是“反随机论”的杀手锏。市场的背后,是巨大的多级嵌套逻辑,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分钟的波动背后是分时级别的趋势,分时级别的转折又影响着小时级别的行情,以至于日线的大趋势看着很“稳”,但也时刻被剧烈的短期波动影响。这种分层结构不就是混沌理论里那个神秘的“分形”嘛!小级别看乱哄哄,但大级别看下来,秩序往往更明显——所以股民们别总盯着一分钟涨跌心慌慌,而忽视日线方向,那叫“没站对视角”。
最妙的是缠论提出的“走势终完美”。简单来说,市场的任何走势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上涨终会下跌,下跌终会转为盘整或新高,盘整也不会持续无限久。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它背后的逻辑颇有些哲学趣味。缠论认为,这种完美的演化路径,既是中枢演化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从局部无序到整体秩序的自然过渡。这句话有意思吧?不是市场无法预测,而是看看在哪个级别和视角,它才会显现出规律的端倪。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仍坚持市场完全随机呢?缠论的解释显得有些“一语中的”:市场的一部分确实是随机的,但那只是小级别的伪随机。在小级别上看,市场是受短线资金情绪、突发新闻面影响的,这导致的波动像饱受惊吓的兔子,乱窜不已,根本没个定性。但当投资者拉高视角,聚焦大级别走势,就能看到这些小兔子早已被“更大的秩序”收编,成群结队地走向确定的方向。不管市场玩儿啥伪装,规律终会浮出水面。
缠论就像一张过滤网,过滤掉市场随机噪音,留下有形秩序。它告诉我们别在小级别上“自己吓自己”,而要专注于大级别的中枢演化和最终走势方向。比如日线级别分析,大浪淘沙过后,那些被整合的走势自带秩序光环,让投资者能更理性决策。
市场是随机的吗?也许随机只是表象,有序才是本质。在缠论与混沌理论调和下,随机性被层层剥离,市场的真实面貌逐渐显现。投资者需要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跑着追市场的每一次“兔子蹿”,而在于站稳脚跟,洞见资金背后的潮流规律。有序的市场虽然难解,但并非不可破译。换句话说,市场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向你“眨眼”的真相,它等的只是我们能不能从屏幕上的曲线中听见它的“低语”。你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