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输出的加强,中国男生在国际婚恋市场上的形象,就算不是“香饽饽”,至少也应该是充满吸引力的。
尤其是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网上流传的各种段子更是让我深信不疑:“日本女生超爱中国男人”、“温柔体贴会顾家,完胜日本‘食草男’”……
这些说法听起来简直像是为中国男性量身定做的“征服攻略”。
直到我真正在日本生活了小半年,从东京的繁华十字路口到京都的静谧小巷,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日本女生聊过天、喝过酒、吃过饭之后,我才猛然惊醒:
原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可能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
真实的日本女生眼中,中国男生的形象,远比“温柔”和“有钱”这两个标签要复杂一百倍。它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的是文化差异、社会偏见,以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真实。
一、温柔的“优待”,还是令人窒息的“控制”?
来日本之前,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论调就是:日本男人大男子主义,回家就是甩手掌柜,而中国男人会做饭、会疼人、会分担家务,简直是“降维打击”。
这个说法,对,也不全对。
刚到东京时,我住在一家合租公寓,室友里有一个叫“美咲”的女孩,在一家服装店工作。她长得小巧可爱,说话声音总是柔柔的,是典型的大和抚子形象。
有一次我们一起在公共厨房做饭,她看到我熟练的切菜、颠勺,眼睛里真的闪着星星。
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夹杂着日语说:“石桑(我的姓),你好厉害!日本男生……基本都不会做饭的。他们觉得这是女生的事情。”
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你看,网上的说法是真的!
后来我认识了更多日本女生,发现她们确实普遍欣赏会做家务、愿意照顾人的男性。这源于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以及新生代女性对这种传统模式的反叛。
一个在IT公司做设计的女孩“绘里香”告诉我,她的前男友,一个典型的日本商社精英,约会时永远让她走在身后半步,吃饭时从不问她想吃什么,默认由他决定。纪念日送的礼物,也永远是他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感觉自己像个附属品,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伴侣。”绘里香喝了一口梅子酒,无奈的笑了笑。
相比之下,中国男生那种“宝宝,你想吃什么?”“宝宝,我给你买了你最爱的奶茶”“宝宝,你冷不冷?”的嘘寒问暖,在初期接触时,对日本女生确实有致命的吸引力。
但这层“温柔”的糖衣之下,包裹的却可能是一颗名为“控制”的苦果。
我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叫“健司”的中国男生,他在早稻田大学读博士,交了一个日本女友“小百合”。健司对小百合的好,是我们所有朋友公认的。
每天早晚安问候,随时随地报备行踪,小百合说一句想吃什么,健司能穿越半个东京给她送过去。
我们都以为他们好事将近,结果不到半年,小百合提出了分手。
健司想不通,跑来问我为什么。后来我辗转从小百合的朋友那里听到了原因,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小百合说:“健司君对我很好,真的很好。但是……太‘重’了。”
这个“重”,指的是一种沉重的窒息感。
健司要求小百合也像他一样,随时报备行踪。她和闺蜜出去逛街,健司的微信会不停的弹出来:“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几点回来?”
小百合公司聚餐,稍微晚回一点,健司的电话就会一个接一个的打过来,语气充满焦虑。
最让小百合无法接受的是,健司会理所当然的翻看她的手机。用他的话说:“我们之间不应该有秘密。”
“在日本,情侣之间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小百合的朋友解释说,“我们有句俗语叫‘親しき仲にも礼儀あり’(关系再好也要有礼貌)。健司君的好,像一张网,把我牢牢的罩住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谈恋爱,而是在被‘监护’。”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我们引以为傲的“体贴入微”,在另一种文化语境里,可能被解读为“缺乏边界感”和“不尊重个人隐私”。日本社会极其强调“空気を読む”(读懂空气,即察言观色),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心理距离。
中国男生那种热烈、直接、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的表达方式,就像往一池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了一块巨石,虽然激起了涟漪,但也可能吓跑了湖里的鱼。
一位在日企工作的中国前辈跟我总结的特别到位:“日本女生喜欢的,是中国男生做家务、会照顾人的‘功能性温柔’,但对于我们那种‘夺命连环call’式的‘情感浓度’,她们敬而远之。”
二、“有钱”的标签:是加分项,还是“人傻钱多”的通行证?
“中国男人有钱、大方”,这是继“温柔”之后,贴在中国男生身上的第二大标签。
这个印象的来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在银座、心斋桥“爆买”的中国游客。一掷千金的豪气,给日本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东京,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个标签带来的某些“便利”。
有一次在伊势丹百货,我只是多问了几句一款男士钱包,柜姐立刻换上了一副无比热情的笑脸,甚至主动的用蹩脚的中文跟我介绍。当我表示只是看看时,那笑容瞬间冷却,恢复了职业化的礼貌。
在一些联谊活动(合コン)上,当组织者介绍说“这位是来自中国的石桑”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女生投来的目光里,多了一丝好奇和探究。
一个在六本木酒吧认识的女孩,直言不讳的问我:“你们中国男人,是不是都像电影里那样,很有钱,对女朋友出手很大方?”
我哭笑不得的回答:“电影是电影,大部分人也都是普通工薪族。”
她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有钱”这个标签,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在初期获得更多关注,但也可能让你吸引来错误的人,并且让你在关系中陷入一种非常被动的“人设陷阱”。
我的朋友阿杰,在一家中资企业外派到大阪工作,年薪不错。他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了一个日本女孩,长相甜美,在一家美容院做前台。
从第一次约会开始,阿杰就秉持着“不能给中国男人丢脸”的原则,全程买单,餐厅都选人均一万日元以上的高级餐厅。
女孩每次都甜甜的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谢谢您的款待),从不主动提出AA制。
情人节、圣诞节、生日,阿杰送的礼物都是香奈儿、迪奥这个级别的。他以为自己的“慷慨”能换来对方的真心,结果却发现,女孩对他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只在需要他买单或送礼物时,才会变得格外热情。
有一次阿杰无意中看到女孩和她闺蜜的聊天记录,闺蜜问她:“你真的喜欢那个中国人吗?”
女孩回答:“他人不坏啦,就是有点土。不过出手很大方,就当是个‘財布くん’(钱包君)咯。”
“钱包君”这个词,像一盆冰水,把阿杰从头浇到脚。
在日本,虽然男性在约会中多付一些是常态,但健康的恋爱关系,更多是建立在“共同承担”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对于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日本女性来说,她们更看重的是情感的共鸣和价值观的契合,而不是你为她花了多少钱。
一个在庆应大学读书的女生告诉我,她曾经和一个中国留学生短暂交往过。那个男生总是试图用钱来“砸”她。
“我想去美术馆看展,他说那种地方有什么意思,不如去银座给你买个包。我喜欢去吉祥寺淘二手书,他说那些旧书有什么好的,我直接给你买Kindle。他不是在爱我,他是在用他的方式‘改造’我。他觉得他花的钱越多,就越能证明他爱我。但在我看来,他根本不尊重我的兴趣和我的世界。”
这种“用钱表达爱”的逻辑,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误读。
在中国,尤其是在某些恋爱观里,男性为女性消费被视为一种责任和能力的体现。但在日本,一个经济和精神都独立的女性,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她会认为:“你觉得我买不起吗?还是你觉得除了钱,你就没有别的魅力来吸引我了?”
更深层次的是,日本社会有一种微妙的“不给别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的文化。一味的接受对方昂贵的馈赠,会被视为一种“亏欠”,会带来心理负担。
所以,很多时候,中国男生以为的“大方”,在对方眼里可能只是“没有品位的炫耀”;我们以为的“宠爱”,在对方眼里可能只是“简单粗暴的收买”。
我们想用钱买来爱情,结果却只买到了一个“钱包君”的称号。
三、顾家的“好男人”,还是没有边界的“妈宝男”?
“中国男人家庭观念重,孝顺父母”,这一点在很多日本女生看来,确实是作为结婚对象的巨大加分项。
日本社会近年来“无缘社会”(与社会失去连接)、“孤独死”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的淡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日本年轻人成年后就与父母联系甚少,更不用提“孝顺”和“赡养”。
我认识的一位日中夫妇,妻子“和子”女士就对我感慨:“我最欣赏我丈夫的,就是他对家人的那份心。每年春节,不管多忙,他都要回中国陪父母。平时也每周都和家里视频通话。看到他对父母那么好,我就觉得,他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好父亲,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
她的丈夫,一位来自山东的大哥,憨厚的笑着说:“这不都是应该的嘛!”
是的,在我们看来,“孝顺”是天经地义,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然而,当“孝顺”的尺度没有掌握好,当“大家庭”的观念和“小家庭”的边界发生冲突时,这个优点就会立刻变成一个致命的缺点——“妈宝男”(マザコン)。
“妈宝男”在日本是一个极具贬义的词,是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绝对“雷区”。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奈奈”,曾经和一位中国男生交往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最后却因为对方的母亲而分道扬镳。
奈奈说,那个男生什么都好,就是有一句口头禅:“我妈说……”
“我们去看房子,他说,我妈说这个户型风水不好。” “我们去选家具,他说,我妈说这个颜色不耐脏。” “我们讨论婚礼,他说,我妈说婚礼要大办,要把所有亲戚都请来。”
最让奈奈崩溃的是,他们俩吵架,男生第一时间不是和她沟通解决,而是打电话给他妈妈“诉苦”。然后,他妈妈就会通过微信,来“教育”奈奈。
“我感觉我不是在和他谈恋爱,我是在和他妈妈谈恋爱。他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年男性,而是他妈妈的传声筒。”奈奈说这话时,眼神里满是疲惫。
“更可怕的是,他觉得这很正常。他说在中国,听妈妈的话是孝顺的表现。他还计划结婚后把他妈妈接来日本一起住,方便照顾。天啊,我一想到要和一个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婆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我就要疯了。”
奈奈的经历不是个例。
中国式的“大家庭”观念,强调的是几代同堂、血脉相连的紧密。而现代日本社会,更强调的是“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一个小单位,与双方父母都保持着客气而疏远的距离。
“婆媳矛盾”在任何国家都是难题,但在日本,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物理上隔离开。大部分日本女性绝对无法接受和公婆同住。
所以,当一个中国男生兴高采烈的向日本女友介绍自己“孝顺”、“听妈妈的话”、“以后要把爸妈接来一起住”时,他可能以为自己在展示传统美德,但在对方耳朵里,这无异于拉响了“妈宝男警告”和“与婆婆同住警告”的双重警报。
我们文化里的“孝”,是紧密无间、是融入生活。 而她们文化里期待的“孝”,是尊重、是探望、是经济上的支持,但前提是:请和我们的小家庭保持距离。
这种错位,足以摧毁一段看似美好的感情。
四、拼搏的“上进心”,还是零交流的“工作狂”?
中国男生的勤奋和上进心,也是一个公认的优点。
“中国人工作起来真的很拼命!”这是我从很多日本同事口中听到的话。
在经济长期停滞、年轻人普遍“佛系”的日本,“中国速度”和“中国式拼搏”显得格外突出。那种为了目标不顾一切、敢想敢干的劲头,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日本社会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一位在商社工作的日本女性朋友“智子”就说,她觉得公司的中国同事非常有魅力。
“他们总是精力充沛,脑子里有很多新点子,而且执行力超强。开会的时候,日本同事还在各种‘检讨’、‘确认’,他们已经拿出好几套方案了。跟他们在一起,感觉整个世界的节奏都变快了。”
这种对事业的追求,对未来的野心,在很多日本女生看来,是极具男性魅力的。它代表着一种可靠性,一种能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潜力。
但是,当“上进心”变成了“996”和“0711”,当“事业”侵占了所有的个人时间,这个优点就迅速异化成了另一个让日本女生望而却步的标签——“工作狂”(仕事人間)。
日本虽然也有加班文化,甚至有“过劳死”这样的词,但近年来,整个社会都在向“工作生活平衡”(ワークライフバランス)的方向努力。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推行“无加班日”,鼓励员工发展个人爱好,享受家庭生活。日本男性在择偶时,如果说自己“爱好是工作”,绝对是一个减分项。
而很多中国男生的生活状态,在她们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我认识一个在东京做程序员的哥们儿小李,他典型的工作状态就是早上9点到公司,晚上10点后才下班,周末还要随时待命处理线上问题。
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日本护士,两人约会过几次。
有一次,女孩约他周末去箱根泡温泉,小李说:“周末可能要加班,等项目上线了再说吧。” 又一次,女孩约他下班后去看电影,小李说:“今晚要发版,走不开。” 女孩生日那天,想和他一起吃晚饭,小李在公司开会,直到晚上11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出现,女孩已经在餐厅里独自等了3个小时。
最后,女孩给他发了一条信息:“李桑,你可能更爱你的工作吧。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好。”
小李觉得很委屈:“我这么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吗?她怎么就不理解呢?”
我把小李的困惑转述给了我的日本朋友绘里香。
绘里香叹了口气说:“我们日本女生,可能更想要一个‘现在’,而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我不需要你赚多少钱,给我买多大的房子。我只希望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在我身边。我希望我们能有共同的时间,一起去旅行,一起看烟火,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如果一段感情里,只有无尽的等待和一个人孤独的晚餐,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钱,我自己也能赚。”
她们要的不是一个“供养者”,而是一个“同行者”。
中国男生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和责任感。但对于经济独立的日本女性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懒惰和缺席。
她们欣赏你的上进心,但她们更希望这份上进心是为了“我们”的共同生活,而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完全“隐形”的人。
五、不拘小节的“真实”,还是缺乏礼仪的“粗鲁”?
聊完了精神层面,我们再来聊聊最直观、也最致命的细节层面——外表和言行举止。
如果说前面几点还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那在这一点上,很多中国男生的表现,在日本社会里就是纯粹的“失格”(不合格)。
先说外表。
走在东京街头,你会发现日本男性,无论年龄,普遍都非常注重个人形象。
发型是精心打理过的,绝对没有油腻和头屑;胡子刮的干干净净,或者修剪的很有型;很多人会修眉,让五官看起来更清爽;穿着上,即使是优衣库的基本款,也会搭配的干净、得体。
他们身上普遍会有一种淡淡的香水味或衣物柔顺剂的清香。
反观一部分中国男生,在这方面就显得“不拘小节”的多。
我亲眼见过一个中国游客,穿着皱巴巴的T恤和拖鞋,就走进了银座的高级餐厅。 在电车里,也时常能闻到一些同胞身上浓重的汗味或烟味。 发型?不存在的,随便扒拉两下就行。
我不是说所有中国男生都这样,但这种“不修边幅”的比例,确实比日本男性高得多。
我的日本朋友美咲曾经很委婉的跟我说:“感觉很多中国男生,对‘清洁感’这个词不太在意。”
“清洁感”(清潔感),是日本社交中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它不完全等同于“干净”,而是一种综合的、让人感觉清爽、舒服、有礼貌的气质。它包括了干净的衣物、清爽的发型、没有异味的身体、整洁的指甲等等。
一个没有“清洁感”的人,在日本会被认为是“邋遢的”、“不尊重他人”的,在职场和情场上都会被直接pass。
再说言行举止。
日本是一个极度强调“公共空间秩序”的社会。
在电车里打电话、大声交谈,是被绝对禁止的。 在公共场合抽烟,必须去指定的“喫煙所”。 走路时撞到别人,要立刻鞠躬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 吃饭时发出吧唧嘴的声音,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中国男生(甚至女生)会忽略的细节。
我见过太多次,在安静如图书馆的JR山手线上,同胞们兴高采烈的视频通话,声音响彻整个车厢,周围的日本人纷纷投来侧目和无奈的眼神。
我也见过在拉面店里,有人一边吃面一边发出巨大的吸溜声(在日本吃面发出声音是对厨师的赞美),但同时嘴里还吧唧作响,汤汁溅的到处都是。
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习惯不同”的小事,在日本人眼中,却是“没有教养”(育ちが悪い)的体现。
一个在日企当HR的日本大叔跟我说:“我们面试一个新人,除了看他的能力,更看重他的‘躾’(shitsuke,教养/礼仪)。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培养,但从小养成的习惯和教养很难改变。一个在公共场合都无法约束自己行为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
同样的道理,一个连基本社交礼仪都不懂的男性,又怎么能让注重细节和体面的日本女性产生好感呢?
她们不会觉得你这是“真实”、“不拘小节”,她们只会觉得你“粗鲁”、“自我中心”,并且在心里默默的把你拉进黑名单,甚至会连累整个中国男性的群体形象。
六、真实的图景:不是“仰视”或“俯视”,而是“平视”
聊了这么多“减分项”,是不是中国男生在日本女生眼中就一无是处了呢?
当然不是。
在我即将结束日本的行程时,我和绘里香、美咲以及她们的几个朋友一起吃了一顿饭。我把我的这些观察和困惑都抛了出来。
绘里香听完后,笑着说:“石桑,你说的这些,确实都是我们会在意的地方。但你好像忽略了中国男生一个最大的优点。”
“是什么?”我好奇的问。
“是‘可能性’。”
绘里香解释说:“日本社会太安定,甚至有些停滞了。一个人的未来,在他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司时,似乎就已经能看到头了。按部就班的升职,每年涨一点点薪水,直到退休。生活很安稳,但也很无聊。”
“但你们中国人不一样。”她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你们身上有一种‘动态’的感觉。你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们敢于跳出舒适圈,敢于去创业,去尝试新的东西。你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充满了惊喜和可能性。这种生命力,是很多日本男生所缺乏的。”
美咲也点点头补充道:“而且,中国男生更‘直球’。喜欢就是喜欢,会直接的表达出来。日本男生太暧昧了,你永远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有时候,这种直接的、甚至有点笨拙的追求方式,反而更让人心动。”
她们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我们那些被她们吐槽的“缺点”,比如“用力过猛”的情感表达、“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我们“真诚”、“有活力”的体现。
而她们欣赏的那些“优点”,比如“温柔”、“顾家”,也需要用她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所以,在日本女生眼中,中国男生根本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
他不是那个无所不能、挥金如土的“霸道总裁”,也不是那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完美暖男”。
他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他可能比日本男人更愿意分担家务,但也可能因为缺乏边界感而让人窒息; 他可能在金钱上更大方,但也可能因为不懂得品位而被当成“钱包君”; 他可能更孝顺父母,但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好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关系而变成“妈宝男”; 他可能更有上进心和拼搏精神,但也可能因为不懂得平衡工作与生活而成为“隐形伴侣”; 他可能更真实、不造作,但也可能因为不注重细节和礼仪而被认为“粗鲁”。
写在最后
离开日本那天,在成田机场,我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各国旅客,心里感慨万千。
过去,我们总喜欢用一种仰视的视角去看待发达国家,觉得他们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拼命的想去迎合他们的标准。
后来,我们又容易陷入一种俯视的自大,觉得我们现在强大了,他们应该来仰慕我们,喜欢我们的一切。
但这趟日本之行让我明白,任何健康、持久的关系,无论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都应该是建立在“平视”的基础上的。
平视,意味着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既要欣赏对方的长处,也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习惯。
对于想在日本寻找爱情的中国男生来说,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扮演一个“完美人设”。我们骨子里的善良、责任感和家庭观念,依然是宝贵的财富。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一些“日本式”的表达方式: 学会把浓烈的爱,化为有边界感的尊重; 学会把金钱的付出,变成对共同兴趣的支持; 学会把对大家庭的孝顺,转化为对小家庭独立的守护; 学会把对事业的拼搏,分一部分给身边那个需要陪伴的人; 学会把不拘小节的真实,包装上一层名为“清洁感”和“礼仪”的精致外壳。
这无关乎“崇洋媚外”,这只关乎“入乡随俗”,关乎一种更高情商的、跨越文化障碍的沟通能力。
毕竟,爱情的本质,不是一场“征服”,而是一场“相遇”和“理解”。
日本旅行实用Tips
签证与网络:
签证:提前办理。单次、三年多次、五年多次,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材料一定要真实、齐全,通过率很高。网络:强烈推荐租一个Pocket WiFi(移动Wi-Fi),信号稳定,可以连接多台设备。也可以购买docomo或SoftBank的流量卡。机场就有取还点,非常方便。交通:西瓜卡(Suica)/ICOCA卡:必备!类似国内的交通一卡通,东京地区用Suica,关西地区(大阪、京都)用ICOCA,现在基本全国通用。坐地铁、JR、巴士,甚至在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上都能刷,省去找零钱的麻烦。手机(iPhone或部分安卓)可以绑定虚拟西瓜卡,更方便。JR Pass(日本铁路通票):如果你的行程涉及多个城市间的长途移动(如东京到大阪、大阪到福冈),买JR Pass非常划算。可以无限次乘坐大部分JR线路的列车,包括部分新干线。注意:购买和兑换需要持“短期滞在”签证的外国游客才可以。乘换案内/Google Maps:在日本自由行,这两个App是必备的。输入起点和终点,会提供最精确的换乘方案、时间和票价,连在哪个站台乘车都标的清清楚楚。住宿:酒店:日本酒店普遍干净,但市中心的房间面积非常小,有心理准备。价格相对较高。民宿(Airbnb):体验当地生活的好选择,空间通常比酒店大,可以自己做饭。预定时注意看评价和交通便利度。胶囊旅馆:适合预算有限的独行旅客,体验一下也很有趣,但要注意公共空间的礼仪。现金与支付:现金为王:虽然大城市很多地方支持信用卡和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游客区覆盖率很高),但在许多小店、餐厅、寺庙、以及非旅游区的城市,仍然只收现金。建议随身携带2-3万日元的现金。取现:可以在7-11便利店的Seven Bank ATM机上用银联卡直接取日元,手续费相对合理。基本礼仪:安静:公共交通工具上严禁打电话,交谈也请务必低声。垃圾分类:日本街头垃圾桶很少,最好随身带个小垃圾袋。扔垃圾时务必按照可燃、不可燃、瓶、罐等分类。不给小费:日本没有小费文化。任何餐厅、酒店、出租车都不需要给小费,给了反而会让他们困惑。电梯与扶梯:乘坐扶梯时,东京习惯“左行右立”,大阪则是“右行左立”,跟着前面的人做就好。尊重隐私:不要随意对着路人拍照,尤其是近距离拍摄。拍摄店铺内部最好也先征得店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