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斗又加剧!奥巴马当众炮轰特朗普政府,一句话点评犀利到爆

发布日期:2025-11-23 04:16    点击次数:133

美国现在到底怎么了?你刷个社交媒体,打开新闻,满屏都是撕裂、争吵、互相指责。

白宫换人了,特朗普重新坐回去,可整个国家一点没安静下来的意思,反而吵得更凶。

这不是普通的党派之争,而是一场关于美国还能不能继续当世界老大、怎么当、甚至配不配当的生死辩论。

拜登和特朗普,表面看水火不容,一个西装笔挺讲规则,一个推特治国掀桌子,但你仔细扒开他们的政策逻辑,会发现他们其实在同一条船上——船底漏水,两人一个拼命堵,一个直接拆板子换方向,目标都一样:别沉。

他们对美国国力衰退的认知高度一致。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摆在桌面上的现实。

产业空心化、债务高企、社会极化、盟友离心……这些词不是学者用来装点论文的,而是每天在华盛顿走廊里被低声议论的噩梦。

区别在于,怎么救?

拜登选了条看起来更“体面”的路:对外树敌,聚合力。

他相信冷战那套逻辑还能用——只要把中俄塑造成共同威胁,内部矛盾就能暂时压下去,盟友也会乖乖站队,美国就能腾出手来搞内部改革。

于是俄乌冲突成了绝佳的舞台。

美国不是调停者,而是拱火者。

它拼命给乌克兰送武器、推情报、设制裁,把战事拖长,目的不是为了乌克兰赢,而是为了制造一个持续的外部危机,让欧洲不得不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进而心甘情愿当提款机。

欧洲真成了提款机。

能源价格暴涨,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倾销过去,赚得盆满钵满;军火订单翻倍,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军工复合体笑得合不拢嘴。

这不只是生意,是战略收割。

美国政坛深处,不少人还做着复制冷战胜利的梦。

他们幻想,只要普京撑不住,俄罗斯就会像苏联一样崩解,届时西方就能像90年代那样,低价抄底俄罗斯的能源、军工、矿产,给濒临衰退的欧美经济输血。

这套剧本写得漂亮:先摆平俄罗斯,再全力对付中国。

可惜,现实狠狠打了脸。

俄乌战场陷入胶着,俄罗斯没垮,乌克兰也打不动了,美国的战争储备却在飞速消耗。

这不只是军火库的问题,更是战略耐心的枯竭。

民主党败选,跟这场没打赢的代理人战争脱不了干系。

选民看不到胜利,只看到账单和通胀。

更麻烦的是,美国的战略重心偏移,动了自家后院的神经——以色列坐不住了。

作为美国在中东最铁的盟友,以色列的安全命脉绑在美国的军援上。

它原本以为,美国囤的武器、攒的产能,头等大事是保它在加沙、在黎巴嫩南翼的安全。

结果拜登政府把大量弹药、精确制导炸弹优先运往东欧,中东的补给线开始拉长、延迟。

短期还能忍,长期?不可能。

以色列军方和强硬派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开始重新评估:这个拜登,靠得住吗?

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特朗普。

特朗普上台,不是偶然。

他是对拜登“双线对抗”战略失败的直接反弹。

他骂拜登愚蠢,同时打中俄?美国没这个本钱。

他的方案简单粗暴:收缩战线,集中火力对付中国。

关税大战就是第一步。

别听那些“全球征税”的说法,那只是烟雾弹。

真正的靶心是中国。

他用301条款、加征关税、实体清单,一拳接一拳打向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出口引擎,想逼中国在贸易上让步,割让利益。

至于俄罗斯?他说要缓和,但上台后对俄能源企业、金融系统的制裁一点没松,甚至在某些领域加码。

他的对俄策略不是“联俄制华”,而是“有限降温”——不让东线太热,好腾出手打西线。

可惜,中国没按他的剧本走。

这几年,中国的产业链韧性、科技自主能力,特别是新能源、电动车、光伏这些领域的爆发,完全超出了特朗普团队的预判。

关税战没压垮中国,反而加速了中国市场的内循环和技术突围。

特朗普现在骑虎难下,他知道,如果不能从外部撕开一个口子,美国国内那些积重难返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到历史高点、制造业岗位回不来、基础设施老化——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引爆社会。

所以特朗普必须继续出招。

他比谁都清楚,美国的内部危机已经到了临界点。

不靠外部突破转移矛盾,衰亡就是时间问题。

但他的做法,在建制派眼里就是“离经叛道”。

奥巴马就是最激烈的批评者。

2025年11月1日,他出现在弗吉尼亚州的竞选集会上,火力全开。

他直接骂特朗普是“无法无天的鲁莽者”,说白宫现在每天推出的政策都充满“无底线、刻薄与荒唐”。

他形容现在的美国就像“只有恶作剧没有糖果的万圣节”,恐怖又荒诞。

他还讽刺特朗普头戴王冠开战机的样子“恶心”——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是在指责特朗普把国家元首的位置当成个人秀场。

奥巴马还特别点出,特朗普随意调动国民警卫队进驻城市,是在破坏美国的民主传统;而国会议员、商界领袖、律师、大学校长们对特朗普的妥协,让整个政坛变成“每日上演的万圣节恶作剧”。

最狠的一刀,是批评特朗普在联邦政府停摆的危机时刻,还在操心白宫的基建项目,完全“不分轻重缓急”。

但奥巴马骂得痛快,却故意绕开了关键问题:特朗普为什么非得“打破规则”?

这不是他天生爱闹,而是被逼的。

回想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他其实试过按规矩办事。

他想搞边境墙,国会不批钱;想废除奥巴马医改,最高法院挡路;想推基建计划,两党扯皮到项目黄掉。

他发现自己哪怕手握白宫,也动不了这个僵化的系统。

更惨的是,卸任后,民主党控制的司法部、众议院特别委员会、纽约州检方轮番上阵,从“封口费”到“机密文件”再到“1月6事件”,调查一个接一个。

他尝到了“卸任即清算”的滋味。

这种政治生态告诉他:规则不是中立的,是武器。

谁掌权,规则就对谁有利;一旦下台,规则就变成绞索。

所以特朗普这次回来,彻底放弃了幻想。

他不再指望和国会合作,而是全力强化行政权力。

他大规模任命忠于自己的官员进入联邦机构,绕过参议院用“代理”方式塞人;他频繁签发行政令,绕过立法程序直接推政策;他甚至尝试削弱司法部对总统权力的制衡。

这些动作,在奥巴马看来是“无法无天”,但在特朗普眼里,是生存必需。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在极化政治下已经变成了“三权互锁”——任何重大改革,只要触动既得利益,就会被立法或司法部门卡死。

医保、税收、移民、能源,哪个不是死结?

特朗普认为,要打破僵局,必须让行政分支拥有更强的主导力。

这不是要搞独裁,而是在体制内争夺博弈优势。

在美国的政治游戏里,行政权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你能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决定你下台后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可话说回来,奥巴马自己就干净吗?

把他捧成“体制衰落的始作俑者”当然荒谬,但他留下的问题也不少。

美国精英对他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

支持者说他稳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烂摊子,推出了《平价医疗法案》,给了几千万没保险的人保障;批评者则盯着他任内公共债务几乎翻倍的事实——从10.63万亿飙到19.95万亿美元。

这笔债不是乱花的,大部分砸在了经济刺激计划上,短期确实稳住了市场和就业,但长期把美国拖进了“债务依赖”的泥潭:政府越来越靠发债过日子,利息支出压得财政喘不过气。

教育上,他也动了刀子。

小布什时代搞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联邦管得死,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学校 funding。

奥巴马觉得太僵化,2015年推动通过了《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把考核权下放给各州,减少联邦干预。

这不是什么“快乐教育”,而是试图给地方更多灵活性。

但效果如何?争议很大。

一些州借此放松标准,另一些则继续高压,全国教育质量差距反而拉大了。

移民政策上,奥巴马更是典型的“两手抓”。

2014年他推出DAPA(父母Deferred Action for Parents of Americans)计划,给约500万符合条件的非法移民暂缓遣返,允许他们合法工作。

这一招被骂“大赦”。

但几乎同时,他大幅加强了南部边境管控:增派数千名边境巡逻人员,扩建隔离墙,对有犯罪记录的非法移民实施“优先遣返”。

他的逻辑很现实:既要安抚国内拉美裔选民,又要堵住共和党“边境失控”的攻击。

可惜,媒体只记住他“宽松”的一面,刻意忽略了铁腕措施。

这种选择性报道,恰恰加剧了公众对移民问题的认知撕裂。

现在特朗普回来了,带着更强的行政意志和更少的耐心。

他不再相信两党能合作,也不指望国际秩序能帮美国续命。

他的策略就是:对内集中权力破局,对外聚焦中国施压。

他不在乎建制派怎么看他,也不怕被骂“破坏民主”。

对他来说,美国现在需要的不是绅士,而是斗士。

哪怕手段难看,只要能拖住衰落的脚步,就值得一试。

但问题在于,这套打法能成功吗?

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依赖出口、技术受制于人的中国了。

它的内需市场、产业链完整性、科研投入规模,都在快速升级。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能制造短期疼痛,但很难逼中国回到谈判桌前割地赔款。

而美国国内的结构性问题——制造业回流成本太高、教育体系培养不出足够工程师、政治极化让任何改革都寸步难行——这些都不是靠对外强硬能解决的。

更危险的是,特朗普强化行政权的做法,正在进一步激化美国社会的对立。

民主党骂他独裁,自由派媒体天天头条控诉“民主危机”,而他的基本盘则欢呼“终于有人敢干实事了”。

这种撕裂,让美国越来越像两个平行国家。

一个信奉全球主义、多元文化、制度约束;另一个拥抱民族主义、本土优先、强人政治。

它们共享同一套宪法,却对“美国该是什么样”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以色列那边,虽然暂时押注特朗普,但也在留后手。

它清楚,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本质是交易主义。

今天可以为了对华战略忽略中东,明天也可能为了选票牺牲以色列利益。

所以内塔尼亚胡政府一边接受特朗普的口头支持,一边加速和沙特、阿联酋的秘密接触,试图构建不完全依赖美国的地区安全网。

欧洲更尴尬。

它被拜登拖进对俄制裁,经济受损严重;现在特朗普上台,又威胁要撤军、逼盟友多交“保护费”。

欧盟想战略自主,可军事上离不开北约,能源上又刚摆脱俄罗斯依赖,转头就被美国高价天然气绑定。

它既不敢得罪美国,又不想当纯粹的附庸,只能在夹缝中左右摇摆,结果就是政策反复、信誉受损。

至于俄罗斯,它看透了美国内斗的本质。

克里姆林宫知道,无论白宫谁坐,遏制俄罗斯都是两党共识。

所谓的“缓和”只是战术调整。

所以普京一边在战场上死扛,一边加速向东转,深化和中国、印度、伊朗的能源、金融、军事合作,打造一个去美元化的平行体系。

美国想复制90年代肢解苏联的剧本?门都没有。

现在的俄罗斯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核武库、能源资源、地缘位置,让它有足够的筹码拖住西方。

这一切,奥巴马看得见吗?

他当然看得见。

但他选择只批判特朗普的手段,而不承认体制本身的病灶。

他怀念那个秩序井然、美国一呼百应的时代,但那个时代已经死了。

全球化红利耗尽,多极格局成型,美国再也无法靠单边主义呼风唤雨。

无论是拜登的“规则-based秩序”,还是特朗普的“交易式霸权”,本质上都是旧思维应对新现实的挣扎。

现在的美国,像一个曾经的拳王,肌肉还在,但反应变慢,肺活量下降,还有一身旧伤。

它知道对手越来越多,观众耐心越来越少,可又不甘心退场。

于是它要么换教练(拜登),讲究战术配合;要么直接打兴奋剂硬上(特朗普),靠本能和蛮力。

但无论哪种,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拳台已经不是它一个人的了。

特朗普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盯着桌上的情报简报。

俄乌前线又僵持了,中国的新一轮电动车出口数据亮眼,国会山的民主党人正在密谋新的弹劾条款,而他的支持者在集会上高喊“Lock them up!”。

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

要么用行政权力强行破局,要么看着美国在内耗中慢慢沉没。

他选择了前者,哪怕被骂“无法无天”,哪怕历史会给他一个难看的评价。

因为对他而言,现在不是讲体面的时候,是求生的时候。

奥巴马站在弗吉尼亚的讲台上,看着台下焦虑的民主党选民,心里明白:骂特朗普容易,但重建共识太难。

他怀念自己执政时的相对稳定,可那稳定是建立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特殊窗口期,是靠巨额债务堆出来的假象。

如今窗口关闭,债务高悬,社会撕裂,他除了道德谴责,也拿不出新方案。

于是他只能不断强调“民主的危险”,试图用恐惧把中间选民拉回来。

但这招,还能用几次?

没人知道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特朗普会继续签行政令,推关税,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民主党会继续调查、起诉、在媒体上控诉;盟友会一边抱怨一边继续跟着美国走;中俄会继续深化合作,等着美国自己先乱。

这场大戏没有剧本,只有即兴发挥。

而观众——全球各国——都在屏息等待,看这个超级大国是能重整旗鼓,还是在自我撕裂中,一步步走下神坛。

美国的政坛,早已不是政策辩论的场所,而是生存意志的角斗场。

在这里,妥协等于投降,规则等于枷锁,体面等于软弱。

特朗普深谙此道,所以他撕掉剧本,赤膊上阵。

奥巴马试图用旧日荣光唤回秩序,却忘了秩序需要实力支撑。

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套系统还能不能运转。

当两党都认定对方是“国家威胁”,当总统和前总统互相视为敌人,当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变成三个战场,美国的制度优势,正在变成制度陷阱。

特朗普不会停手。

他知道,一旦示弱,他的支持者会抛弃他,他的政敌会扑上来撕碎他。

所以他必须时时刻刻展示力量,哪怕这力量是虚张声势。

他加征关税,不是因为相信能立刻击垮中国,而是要向选民证明他在战斗;他强化行政权,不是为了独裁,而是为了在被围剿前打出几记重拳。

这是一种绝望的进攻,是衰落帝国最后的挣扎。

而拜登留下的战略遗产,正在加速瓦解。

他想用外部冲突凝聚内部,结果冲突没赢,内部更散;他想靠盟友围堵中俄,结果盟友被榨干后心生怨恨;他想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结果秩序本身正在崩解。

他的失败,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时代变了。

美国再也无法用冷战那套逻辑统治世界了。

现在轮到特朗普上场。

他扔掉了所有掩饰,直接亮出獠牙。

他不在乎别人说他粗鲁、危险、破坏民主。

他只在乎一件事:能不能在任期结束前,为美国、也为他自己,抢到一块能续命的肉。

至于这块肉从谁嘴里夺来,用什么手段夺来,他不在乎。

因为在他眼里,这已经不是体面的游戏,而是赤裸裸的生存竞赛。

这个世界,正在看着美国如何自救。

或者说,如何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