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中方建议后,李在明拿10万亿试水,但可能败在特朗普一句话上
韩国总统李在明最近动作不少,刚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跟中国领导人聊了合作新思路。两国高层谈到的那些内容挺让人有期待,比如要加快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还提到了不少“热门赛道”,像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绿色产业和银发经济。这些词儿放出来之后,不少圈里人都开始琢磨,这波是不是能玩出点不一样的花样。
说到AI这块,就得看韩国总统自己怎么布局了。在国会上那场施政演讲,他几乎把半壁江山都留给了人工智能。直接喊话:2026年的国家预算案,是韩国迈进AI时代的大门票,要赶紧批下来。不光盯着技术升级,更想用AI来撑起战略安全,一口气扔出了个大数字——今年预算总盘子里专门挪出超10.1万亿韩元用于AI转型。
大家觉得这些计划真能落地吗?外头不少声音持怀疑态度。虽然政府对推动AI很上心,但市场结构本身就带着挑战,还有政策监管一团乱麻。更别说就业稳定性也被摆上台面,一个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的小国家,如果科技发展没法和社会配套,那压力肯定翻倍。
去年底韩国推出了《人工智能发展与信任基础创建法》,目标是在创新和管控之间找平衡。但实际执行起来,多家机构抢着管理,结果就是谁也管不利索,政策分散又难见成效。这种情况下,“自主国防”靠科技突围,说实话还是悬着呢。
再来看资源问题,这才是硬骨头。有钱砸进去是一回事,用在哪儿才叫关键。目前全球芯片供应链一旦卡壳,比如美国英伟达GPU短缺或者美韩之间来点摩擦,很容易让整个计算设施建设瞬间瘫痪。而人才这块,也不是撒钱就解决得了事。虽然韩国国防AI研究中心号称有100多位研究员,但军事领域真正懂行的人远远不够;像什么有人-无人组队系统、战场态势感知这种东西,中国美国做起来都费劲,更不用说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的韩国团队。
其实李在明这一波搞“大力发展AI”,多少也是继承自文在寅时期。“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早几年就在推,当时科学技术院联合韩华集团搞研发中心,希望作战指挥和目标追踪啥的全用上新技术。不过阻力一直都有,有段时间因为自动化决策失控风险,还闹过集体抵制,现在民众对于军工领域引入AI也依然心存顾虑。这种担忧换谁来也躲不开,人为因素始终绕不过去一道坎。
除了内部问题,还有外部环境搅局。地缘政治风向变一下,对整个计划影响巨大。在一次安保会议上,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明确表示,美方将支持并协助核动力潜艇项目,并且公开说特朗普本人同意建造核潜艇。当初美韩领导人碰面时,李在明曾要求提供核燃料,美国那边没有立刻答应,不过隔天特朗普表态允许建造。这种反复拉锯,让所谓“自主国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现实就是这样,看似主导权握手里,其实很多时候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无论资源还是核心技术方面都是如此。一旦美方风向突然拐弯,不仅核潜艇项目受限,“智能强军”的梦想估计也只能打折扣收场。所以即使投入重金打造自己的体系,只要关键环节还捏在人家手里,那独立道路走起来注定不会顺畅。从这个角度看,把全部赌注压到快速发展的某项前沿科技,本身就是一个冒险操作。如果最后失败,也许最大的问题未必只是资金,而是主动权始终攥不到自己掌心。
回头看看,中方提出互利共赢的原则,加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同时瞄准新兴产业合作,为的是各取所需。但无论愿景画得多好,在具体落地之前,各种掣肘随时可能出现。有理想固然重要,可面对复杂国际关系,每一步实际操作都比纸上的规划难十倍百倍。“自主”和“合作”,到底该怎么平衡,目前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下一步会怎样发展,只能先看接下来的博弈到底往哪边倾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