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恰恰是它背负前行最沉重的包袱。印度,这个从诞生之日起就头顶“文明古国”与“未来超级大国”双重光环的国度,似乎一直在向世界证明这一点。1947年,当它从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独立时,手里握着的牌好到令人嫉妒:南亚次大陆最核心的土地、数以亿计的人口、一套现成的西式政治法律框架,外加两大阵营争相示好的国际环境。这剧本,简直就是爽文男主,天生就该一飞冲天。然而,近八十年的光阴流转,人们却发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优等生”,似乎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的人生剧本,好像突然卡壳了。
我们先从最硬核的国防说起。打开印度海陆空三军的装备清单,那简直就是一场全球顶级武器的奢华派对。天上飞的是法国的“阵风”和俄罗斯的“苏-30”,地上跑的是俄国血统的T-90主战坦克,海里游弋着法国技术的“鲉鱼”级潜艇,更不用说从以色列引进的雷达和从美国采购的运输机。这阵仗,突出一个“壕”字,似乎只要钱到位,全世界的军火商都得管它叫声“老板”。可问题是,打仗不是逛商场,不是把最贵的东西凑在一起就能赢。这就好比你攒了一台电脑,CPU用顶配的,显卡用骨灰级的,内存条是电竞款,结果主板不兼容,驱动互相打架,开机就蓝屏,一身武艺全废了。印度的“万国牌”军队,面临的就是这种系统性的尴尬。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体系。国际上像兰德公司这样的防务研究机构,早就把“网络中心战”这个概念讲透了。说白了,就是要把侦察机、战斗机、雷达站、导弹车这些分散的单元,用一张看不见的数据网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反应神速的整体。你的拳头再猛,要是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大脑反应慢半拍,那也只能是挨打的份。印度的困境在于,法国的战机很难跟俄罗斯的防空系统说上话,美国侦察机看到的目标,印度国产的导弹系统可能都不知道该往哪儿飞。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手”,语言不通,号令不一,真到了紧要关头,能不能捏成一个拳头,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支军队,更像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全明星队”,球星个个大牌,但彼此没打过配合,上了场就是一盘散沙。
军事上的“不兼容”,根子还在外交的摇摆上。印度一直以来的国策,叫“战略自主”,听上去特别有骨气,就是谁都别想使唤我,我跟谁都做朋友,但谁都不是我铁哥们。在过去,这套玩法确实吃得开,美苏两边都想拉拢它,它也乐得左右逢源,两头拿好处。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国际牌桌上,气氛越来越紧张,大佬们都希望小弟们赶紧选边站队,最烦的就是那种在中间和稀泥、立场模糊不清的。印度就卡在了这个尴尬的位置。它一边参与美国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被西方视为制衡东方力量的重要伙伴;另一边又和俄罗斯保持着几十年的军事合作传统,甚至不惜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也要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
这种操作,让两边都觉得心里不踏实。美国会想:我把核心技术给你,你转头跟俄罗斯分享了怎么办?俄罗斯也会嘀咕:你跟美国走那么近,是不是要把我卖了?结果就是,谁都愿意跟它合作,但谁都不敢把它当成能托付后背的自己人。这种不确定性也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经济上。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虽然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看着不少,但波动性非常大,国际资本就像是揣着兔子的猎人,既觊觎这片庞大的市场,又对其地缘政治风险心有余悸。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总想当“聪明人”的角色,最后往往发现,自己只是个活跃气氛的,真到分蛋糕的时候,没人会把它当成核心圈里的人。
如果说在全球舞台上长袖善舞还有回旋余地,那么在家门口“后院”地位的动摇,则更让印度感到切肤之痛。曾几何时,在南亚这片土地上,印度就是说一不二的“老大哥”。它的邻国,无论是尼泊尔、不丹,还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几乎都在其强大的影响力笼罩之下。可是,近年来,“老大哥”的威信明显不如从前了。随着其他全球性力量的深入参与,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铺开,这些南亚小国突然发现,原来通往世界的路不止一条,发展的选择也可以是多元的。斯里-兰卡将汉班托塔港租借给了中国企业运营,尼泊尔积极推进跨越喜马拉雅的铁路和公路项目,孟加拉国从中国采购了潜艇来建设自己的海军,马尔代夫国内甚至出现过要求印度驻军撤离的政治运动。这些变化,站在邻国的角度看再正常不过,谁不想多交几个朋友,多找几条出路,把国家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呢?但站在印度的立场,这就有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意味。过去一个眼神就能让邻国俯首帖耳,现在却要三番五次地交涉、谈判,甚至还可能被无视。这种从“唯一核心”到“众多选项之一”的地位滑落,带来的心理冲击,远比失去几个基建项目要深刻得多。
追根溯源,今天印度面临的种种困境,或许都与它那个过于完美的开局有关。英国人离开时,留下的是一个在当时亚非拉独立国家中堪称“顶配”的家底。这使得印度的建国精英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他们的眼光始终是全球性的、宏大的,思考的是如何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如何与美苏平起平坐。这种宏大的叙事,固然能凝聚人心,但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眼高手低。他们似乎觉得,大国地位是继承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忽视了那些最需要埋头苦干、从零做起的脏活累活,比如建立一个扎实的、自主的工业体系。几十年来,印度在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等领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其立国之本的制造业,却始终不温不火。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在15%到17%之间徘徊,始终未能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升级的强大引擎。一个没有坚实制造业基础的国家,就像一个武功高手,内力不足,招式再花哨,也只是个空架子。它的国防自主只能是空谈,经济发展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谓的大国雄心,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一个国家真正的成熟,或许不是向世界宣告自己有多强大,而是敢于直面镜中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