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巧施妙计,瓦解美国在华间谍网络,三十名特工被一网打尽
声明: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改编创作,情节为半虚构故事,与现实无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茶餐厅里灯光很暗,当时那个年轻人刚要把存储设备交给对面的人,看上去一切都很平常。
但就在交换东西的瞬间,两个不认识的人忽然站了起来,拿出了工作证件:「别动!国家安全机关!」整个茶餐厅瞬间鸦雀无声。
那个中年人脸色立马变了,本能地想去摸衣服里的什么东西,但马上就被制服了。
「詹姆斯·威廉森,美国中央情报局亚洲行动专员,我们已经跟踪你三个多月了。」
安全人员用熟练的英文说着。
这只是2010年那场精密布局的大行动中的一个小场面,而在这背后,中国正在实施一个让美国情报部门完全意想不到的「反制策略」——一个能够彻底摧毁他们在中国经营多年的庞大间谍体系的陷阱。
2017年,美国中情局亚太区资深官员罗伯特独自坐在空旷的办公室内,桌上放着一份绝密档案,他的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
「整个网络就这样被彻底清除了,多年的努力一下子全部白费。」
中情局苦心经营的中国情报系统彻底崩塌,超过30名特工被中国安全部门全部抓获,这成为美国情报历史上最严重的惨败之一。
2017年5月2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震撼整个情报圈的重大新闻:中国通过一次精妙的反谍行动,完全摧毁了美国中情局在中国境内运作多年的巨型间谍网络。
从2010年末开始的这次行动里,中情局部署在中国各处的众多情报人员接连消失,一个建设多年的深层情报体系被完全瓦解。
这次重创让CIA损失惨重,可以说是他们数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打击。
许多西方情报分析家把这次惨败和冷战期间两个臭名昭著的叛徒——CIA的埃姆斯和FBI的汉森出卖给苏联和俄国造成的损失做对比。
《纽约时报》的报道很快在西方主流媒体掀起连锁效应。
BBC、《卫报》等媒体相继跟进报道,BBC的新闻标题甚至直接用「摧毁美国线人情报体系」来描述CIA的这次重大失败。
根据美方了解的情况,在这次行动中大约有18到30名为中情局服务的线人或特工在中国境内被逮捕或拘留。
虽然CIA在2013年尝试重新在中国构建情报网络,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效。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马特·阿普佐在接受BBC采访时直言:「最令人担忧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
面对这篇引起巨大轰动的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选择保持沉默,没有给出任何官方回应。
实际上,中情局内部对于中国如何成功瓦解其在华情报体系的内情早就一清二楚,只是绝对不会向媒体透露真相。因为一旦真相曝光,会在全球各地美国情报网中引发恐慌和混乱。
2010年,一个名为「维基解密」的独立网站在澳大利亚人阿桑奇的主导下,开始陆续披露超过20万份美国国务院与其驻世界各国大使馆之间的机密通信。在这些文档中,驻外使领馆上报的情报电报里出现了标注为「保护」(Protect)或「严密保护」(Strictly Protect)的「联系人」(Contact)清单。
其中涉及中国的「联系人」有数十位。当这份清单在2011年9月被翻译成中文并公开报道后,立即在中国网络上引起巨大震动。
网友们热烈讨论着这份清单:哪些是真正的情报人员?哪些只是美方用来掩护真正间谍的幌子?
维基解密披露的涉华使领馆电报数量令人震惊:北京大使馆1484份,上海领事馆302份,广州领事馆568份,成都领事馆114份,沈阳领事馆20份,台湾代表处1895份,香港领事馆516份。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份清单中不仅包含社会活动人士、学者和律师,还有不少身处要职的政府官员。
在「三农中国网」保存的翻译版本里,出现了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2010年辞职进入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人权律师刘晓原(杨佳案、冀中星案、伊力哈木案辩护律师)、人民网江苏分社江苏视窗执行总编辑陈杰人、新京报国际新闻部主编陈令山等多位社会知名人物。
清单还包括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宪政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已故)、公共知识分子郭玉闪(NGO公·盟和传知行创始人之一,因公开支持港独「占中」被刑拘)、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以及前谷歌中国区负责人李开复。
很有可能,美国中情局真正的核心线人并不在这份公开曝光的清单上。但毫无疑问的是,维基解密的这次曝光让中国大大加强了反间谍工作力度,最终成功顺藤摸瓜,彻底瓦解了整个中情局在华情报系统。
一些美国媒体推测,中情局在华情报网之所以被一网打尽、遭受如此重创,很可能是因为中情局内部有一名重要情报人员被中方成功策反。
这个推测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这位被策反的中情局特工到底是谁?他最后的下场如何?中国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成功铲除美国在华情报网,造成美国近年来间谍战最大失败的?
今天就来深入分析这个话题。
先从2010年几次抓捕说起。
2010年3月的某天,广州越秀区街头,春雨刚停,地面还带着湿润的痕迹。
一家普通的茶楼隐藏在老城区深处,店内灯光比较昏暗。一名背着帆布包的年轻男子推门进入,他环视四周后,直接走向角落坐着的中年男人。那中年人桌上放着一本英文版《哈姆雷特》,这本书显然是他们事先约定的接头暗号。
年轻人在中年男子对面坐下,有意无意地看了看桌上的书。
中年男子会意地点头,两人简单握手后,压低声音交流。
几分钟后,年轻人从包里取出一个存储设备和一份资料递给对方。中年男子接过后快速浏览文件,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
就在这时,茶楼另一角落忽然站起两名男子,他们直接朝中年人和年轻人走过来,
「不要动!国安部」
其中一人亮出证件,严厉地命令两人不要轻举妄动。
茶楼内瞬间变成一幅静止的画面。中年男子脸色大变,右手下意识地往西装里面摸,却被迅速扑上来的安全人员制住。年轻人则恐惧地瞪大了眼睛,双手微微发抖。
「詹姆斯·威廉森,美国中央情报局亚洲行动专员,我们监视你已经三个月了。」
安全人员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同时从中年男子口袋中取出一本美国护照,「还有你,陈明,国家某重点研究所工程师,因涉嫌向外国情报机构提供国家机密,现已构成间谍罪。」
十分钟后,这对特工和线人被悄无声息地带走,茶楼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只是中国国家安全部在2010年发起的代号「利剑行动」中的一个小片段。自从维基解密曝光美国使领馆电报后,中国情报部门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反间谍行动,而这场行动的核心,是一个美国中情局做梦都想不到的「反制计策」。
北京,国家安全部某机密会议室。
「根据维基解密曝光的清单,我们初步锁定了87个可疑目标,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代号「青龙」的反间谍专家在投影屏前分析道,「真正的美国核心间谍网络远不止这些。他们很可能是利用这些公开的人物作为掩护。」
「那么关键问题是,我们怎么找到隐藏更深的间谍网络?」部门领导思考着说。
会议室内安静了一会,一位年轻的分析师举手发言:「我觉得,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给他们设个他们无法拒绝的陷阱。」
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中国情报部门开始实施一个巧妙的计划:故意「泄露」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机密」情报,同时监控这些信息的去向。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安全人员开始向一些被怀疑与美方有联系的目标人物有选择性地「泄露」不同版本的「机密」信息。
这些信息大多是经过精心伪造的军事、外交或技术资料,每份资料都有特殊的标记,可以追踪它的流向。
同时,中国网络安全专家成功入侵了美国驻华使领馆的部分通信系统,监控着情报传输的路径。
2010年11月,第一个重要发现出现了。
「青龙」接到报告,一份标记为A-37的「军事基地部署图」通过一个叫张伟的北京某高校教授传递给了美国使馆的一名外交官。
更重要的是,这份情报随后被发现通过一个特殊的加密通道传回了美国兰利——中情局总部。
「找到第一个突破口了。」「青龙」在情报分析报告上做了标记。
接下来的几个月,类似的发现不断增加。通过追踪不同版本「机密」情报的流向,安全部门逐渐画出了一张完整的美国在华情报网络图谱,涵盖了30多名核心线人和特工。
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秘密浮出水面。
2011年3月的一天,安全部技术分析室发现,所有情报汇总后似乎都经过同一个特殊的加密程序处理,而这种加密方式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这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人物,」技术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结果说道,「所有重要情报都经过他的手。」
经过数月的技术侦查和分析,安全部门锁定了目标:马克·约翰逊,美国驻华使馆一名表面上负责贸易事务的三等秘书,实际上是中情局在华情报网络的关键协调官。
更让人意外的是,通过对约翰逊的秘密监控,安全部门发现他与中情局亚太区负责人罗伯特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约翰逊多次在私人通信中抱怨罗伯特的指挥失误和对中国形势的误判,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危及了整个情报网的安全。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突破口。」「青龙」在报告上写道。
2011年5月,安全部门决定对约翰逊实施「定向策反」。他们没有直接接触约翰逊,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偶遇」,让一名女特工与约翰逊建立了私人关系。
通过长达数月的接触,女特工逐渐掌握了约翰逊的心理状态:他对罗伯特的不满日益加深,同时对自己在中情局内部被边缘化感到愤怒。
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在华工作,约翰逊对中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感。
2011年底,一个关键时刻到来。女特工向约翰逊暗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提出了合作建议:「我们不需要你做任何损害美国国家利益的事,只需要你帮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约翰逊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约翰逊开始有选择性地向中方提供关键情报,特别是中情局在华情报网络的架构和主要成员信息。
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想要保护那些可能因罗伯特鲁莽决策而牺牲的线人」。
2012年初,基于约翰逊提供的信息和此前的监控成果,中国安全部门开始有计划地收网。
他们没有同时抓捕所有特工和线人,而是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实施行动,以免打草惊蛇。
「抓一个,放一个,再抓一个。」「青龙」解释这种策略时说,「让他们始终猜不透我们掌握了多少,也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种方法极其有效。到2013年中,美国在华30名核心特工和线人中,有18人被捕,5人被迫逃离中国,7人因惧怕被捕而主动中断了与中情局的联系。
一个耗费美国数十年心血建立的情报网络就这样被连根拔起。
而约翰逊则在完成「使命」后,被中国情报部门安排秘密离境,前往一个第三国。美国中情局直到多年后才隐约察觉可能有内鬼,但始终无法确认是谁。
2017年,当《纽约时报》报道这一事件时,罗伯特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回忆着那场噩梦般的失败。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情报部门的一招「反制计策」:利用维基解密曝光的清单作为起点,通过投放诱饵情报,再加上高科技监控和人员策反,最终导致了美国情报史上最惨重的失败之一。
而在北京某处,「青龙」看着报纸上的报道,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以完美的谋略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