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战?美军核弹直抵英国,北约援军越境,普京或将绝地反击

发布日期:2025-07-29 22:59    点击次数:92

数枚B61-12型美制战术核弹近日运抵英国莱肯希思皇家空军基地,这是美军核武器时隔十七年再次重返英国。这项部署并非孤立,基地内F-35A隐身战机已整装待命,共同构成了北约新的核威慑链条。这一举动,也为持续近三年的俄乌冲突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俄乌边境战火重燃,大量军用火车正向乌克兰前线输送物资,一份俄军“总攻”计划也已摆上普京总统的案头。核弹部署、常规战事升级、多方势力介入,共同将欧洲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

美方在莱肯希思的核部署,是此前战略铺垫的结果。早在2022年,美国国会就批准了5000万美元用于升级该核设施。英国也已悄然订购了12架F-35A战机,这些战机具备精确投送B61-12核弹的能力。英国最新《战略防御评估报告》也提到,其面临的威胁比冷战时期更为复杂,需要增加核储备、建造核潜艇并扩充军工产能。

核弹运抵英国的消息刚出,欧洲的紧张氛围便迅速升温。仅一周之内,美军驻欧洲高级将领多纳休就扬言,要将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从地图上抹去”。加里宁格勒被北约国家环绕,战略位置敏感,这样的言论无疑是火上浇油。

俄罗斯的回应异常迅速且强硬。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直斥美方“逼我们掀桌”。紧接着,俄军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架,核潜艇部队也进入全面戒备。更早些时候的6月,普京已签署了新核指令:任何借助北约核保护伞对俄发动的攻击,无论对方是否拥核,都将被视为联合核反击。

战场上的局势同样白热化。俄军总参谋部已将一份“总攻”计划提交普京审阅,拟动员30万兵力,对顿涅茨克西北与苏梅方向发起多点突击。俄军无人机作战体系也已升级,特别是“闪电巡飞”打击型无人机,专门瞄准乌军的铁路枢纽和运输列车。

近期,这种打击的效力已有所体现。7月23日,顿涅茨克比洛泽尔斯克矿区附近一列满载弹药的火车被精确命中。同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一列军用列车也遭袭,造成28人死亡。这些事件表明,乌克兰的运输生命线,尤其是通过波兰亚西翁卡机场的补给线,已成为俄军消耗战的重点。6月至7月,超过500列次的军火列车穿越乌波边境,创下战争新纪录,也因此成为俄军无人机重点关注的目标。

尽管战火升级,近期也出现了围绕俄乌冲突的“和平”尝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感谢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对结束冲突的“坚定决心”。随后,泽连斯基、特朗普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举行了三方会谈,泽连斯基称会面氛围“积极”。

然而,会谈后的言论很快暴露出分歧。特朗普透露,乌克兰方面有达成和平协议的意愿,并声称乌军已损失40万人。泽连斯基随即出面,暗示特朗普“说谎”,以避免谈判劣势。紧接着,特朗普团队公布了一份停火框架,其中包含乌东地区设立自治区的方案,但并未提及乌克兰加入北约。

泽连斯基对这份停火条件的回应极为坚决。他公开表示,任何停火的前提都必须是乌克兰加入北约,并且北约必须派遣军队进驻乌克兰。双方在核心安全诉求上的巨大落差,使得所谓的和谈更像是一场各说各话的表演。

战场现实也与“和平”的表象形成鲜明对比。俄军并未停下脚步,已开始向红军城(Pokrovsk)发起进攻,并在库拉霍沃、捷尔任斯克、大诺沃西尔卡等地取得进展。美国战争研究所(ISW)的报告也确认,俄军计划先控制红军城周边居民点,然后才发起总攻。这表明,即便有外交接触,军事行动仍在按既定轨道推进,乌克兰在正面战场面临巨大压力。

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代理战争,更多国家深度卷入其中。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持续加码,7月英国就提供了超过5000枚导弹。乌克兰也从哥伦比亚、格鲁吉亚等国引入雇佣兵,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推动立法,旨在组建外籍军团。

俄罗斯也得到了新的外部支持。朝鲜宣布将向俄军增派3万精锐部队,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供应炮弹和装备。老挝也同步派出工兵部队支援俄军。这种多方势力角力,无疑让冲突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幅提升。

核威胁的地理扩散成为一个关键趋势。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请求普京在白俄罗斯部署“榛树”导弹系统,并强调打击目标将由白俄罗斯确定。普京同意了这项请求。俄罗斯外交学院专家瓦季姆·科久林确认,“榛树”具备核弹头能力,其部署更多是向邻国传递信号,有其军事政治考量。卢卡申科“共同按下按钮”的表态,也显示白俄罗斯在核威慑层面深度介入。预计“榛树”导弹系统可能在下半年完成部署。

北约在战略上也做出了呼应。近期,北约防长会议通过了“前沿核部署计划”,默许成员国储存美制核弹。波兰、芬兰、瑞典迅速采购反导系统,捷克、斯洛伐克启动战时应急机制。欧盟27国国防预算同比大涨32%,伦敦和法兰克福股市的国防板块自7月以来上涨超过18%。这些迹象表明,欧洲各国对未来冲突的高度警惕,并大幅增加了军事投入。然而,西方内部也存在“伪团结”:德国在支援乌克兰的同时默许美核弹进驻,法国高喊停火却暗中提供诱饵模型,斯洛伐克总理与普京进行天然气交易。核红线在利益博弈中逐渐模糊。

核弹头重返英国,军列在边境穿梭,雇佣兵与无人机在战场上空盘旋,核武部署范围的不断扩大,都清晰地昭示着欧洲安全格局已发生剧变。莱肯希思基地周边已进入24小时戒备状态,核应急小组常驻,居民收到安保通告,这正是欧洲新现实的缩影。

核红线正变得模糊,信息战与经济领域的冲击并行。布伦特原油价格在7月一度站上每桶98美元,欧洲多国正忙于储备天然气,以应对潜在的能源波动。然而,在军事投入与能源储备的激增背后,和谈的前景依然不明朗,各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巨大分歧,使得任何实际进展都遥遥无期。

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冲突,正在将欧洲沿着不可控的轨道推向未知深渊。在全球秩序由美国推动下失衡的当下,真正的受害者,最终将是那些无辜的普通民众。面对各方纷纷加注战争的态势,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核威胁与区域霸权,并持续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其克制与理性,正成为这个动荡世界中稀缺而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