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周总理遗忘的一支红军,因未接到撤退令,战斗12年直到全国解放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部队途经川南地区时,留下了一支部队,他们没有跟随红军主力走完长征路,却在红军处于危难的时候,临危受命留在川南地区打游击。这支部队就是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他们作为红军的后卫,肩负着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撤离,牵制敌军的重任。
这支人数不多且装备有限的游击部队临危受命,在脱离主力部队、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英勇转战川滇黔边区20多个县,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坚持了长达12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出色完成了党中央、中革军委交给的战略任务,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然而,这支英勇的红军部队,为何会被周总理遗忘?他们又经历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川南游击纵队的悲壮故事,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川南游击纵队组建背景
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来到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川南地区。当时红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国民党军队在川南地区布下重兵,企图围歼红军。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突围,牵制敌军有生力量,中央决定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川南地区坚持斗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当红军主力转移到川南地区时,敌人早已察觉红军企图西进,提前在沿途布下重兵,严密封锁各条通道,妄图一举歼灭红军。
红军要想突破敌人的封锁,必须采取迂回作战的策略,同时需要有一支部队在外围牵制敌军,吸引其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主力红军突围和战略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组建川南游击纵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1935年2月初,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北部的扎西地区胜利会师。为研究当前的斗争形势,中央在扎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红军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实施战略转移。
会议还着重讨论了红军留在川南地区的问题。与会领导一致认为,在川南地区留下一支游击队,对于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牵制敌军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会议决定成立川南游击纵队,由徐策、戴元怀、余泽鸿等同志组成领导班子。
扎西会议后,红军立即着手组建川南游击纵队。由于经历了数次反"围剿"斗争,红军部队已是兵员减损严重,干部也十分匮乏。但在彭德怀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红军从现有兵力中抽调出400余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直属保卫局五连的100余名战士。
游击纵队的领导人选也十分考究,徐策是久经考验的老红军,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戴元怀是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屡建战功;余泽鸿是红军的宣传干部,熟悉群众工作。在这些领导的带领下,川南游击纵队很快组建完成,准备执行艰巨的游击任务。
在游击纵队成立之初,不少战士对于要与主力部队分别感到有些失落。毕竟红军就像他们的家,如今却要远离战友,独自面对凶险的敌人。周恩来同志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专门召开动员大会为大家鼓劲打气。
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川南游击纵队虽然要暂时与主力部队分离,但只要大家努力坚持斗争,发展壮大起来,将来必能重新回到大部队的怀抱。他叮嘱大家要尽量保存实力,等到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来接大家归队。
将士们听了周恩来的话,个个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留在川南的光荣任务。谁曾想到,这一别竟是12年。从此,川南游击纵队便与红军主力暂时分道扬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川南游击纵队成立后,面临的是极其严峻的斗争形势。国民党军队在川南地区重兵布防,妄图一举歼灭这支游击队伍。而游击纵队兵力单薄,武器装备也十分简陋,完全无法与敌人正面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游击纵队只能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活动,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打击敌人有生力量。
川南游击纵队刚刚组建时,面临的困难可谓是重重叠叠。首先是兵员问题,纵队总兵力不足500人,其中不乏伤病员。其次是武器装备匮乏,许多战士连一支像样的步枪都没有,只能用大刀长矛应敌。再者是给养困难,部队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靠野菜充饥。
面对这些困难,游击纵队的将士们没有气馁,而是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他们白天隐蔽,夜晚行军,及时转移阵地,避开敌人的"清剿"。他们深入农村,向贫苦农民宣传党的政策,赢得群众支持。一些农民自发为部队送来粮食,提供情报,掩护伤病员。就这样,游击纵队渡过了最初的难关,逐渐站稳了脚跟。
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川南游击纵队将士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1935年3月,游击纵队在大盘山遭遇敌军重兵包围,战斗异常惨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指战员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政委戴元怀身先士卒,率一部分战士掩护大部突围。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数次打退敌人进攻。最后戴元怀身负重伤,仍然指挥战斗,直到壮烈牺牲。
1935年底,敌军对游击纵队发动疯狂"清剿",企图一举歼灭这支英雄部队。游击纵队被围困在大山深处,断粮断药,处境十分危急。司令员余泽鸿身先士卒,率领战士突围。一个个阵地被鲜血染红,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最后余泽鸿也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
正是无数将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游击纵队的生存发展。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
面对强大的敌人,川南游击纵队主要采取游击战的战术。他们根据敌情、地形灵活机动,避其锋芒,打其要害。比如利用大山的地形优势,设伏袭击敌人;利用敌人疏于防范的时机,奇袭其据点;利用夜色掩护,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一次,游击纵队得知叙永县城守备薄弱,决定乘虚而入,打击敌人士气。战士们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县城,一举击溃敌人防御,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敌人闻风丧胆,慌忙增兵县城,这正中游击纵队下怀。他们又出其不意,在别处打击敌人,迫使其分兵应对,无暇顾及县城。
就是凭借这种巧妙的战术,游击纵队在强敌环伺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时而集中兵力,攻其不备;时而分散隐蔽,避其锋芒。敌人在这种捉迷藏的游击战中逐渐疲惫不堪,难以对游击纵队形成合围歼灭之势。
川南游击纵队之所以能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纵队将士们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政策,打土豪分田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他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秋毫无犯群众利益。
到了一个村子,游击队员们就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砍柴。一些村民家里有困难,他们就尽己所能帮助解决。游击纵队把自己最后一口粮食,也毫不犹豫地分给饥寒交迫的群众。人民群众看到游击队是真心为他们谋利益的,就把游击队当成了自己的子弟兵。
游击纵队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老百姓自发为部队送粮送物,提供情报,掩护伤病员。一些青年还主动要求参军,投身到游击战争的洪流中。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川南游击纵队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川南游击纵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他们就像一叶孤舟,在敌人重兵的包围中孤军奋战。然而,将士们始终对党和革命充满信心,矢志不渝地坚持斗争。
尽管没有上级的指示,游击纵队仍然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事。他们自己总结斗争经验,制定作战方针,不断改进战术战法。面对敌人的"清剿"围攻,他们毫不畏惧,誓与山河共存亡。
随着斗争的深入,游击纵队先后失去了多位领导人。但将士们没有被困难所压垮,而是继续高举革命大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战斗在川南这片土地上。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他们才结束了长达12年的游击战争,与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
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历程,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三、悲壮的牺牲
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川南游击纵队将士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他们视死如归,誓与山河共存亡,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游击纵队的领导人和普通战士,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
川南游击纵队自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敌人的疯狂"清剿"。纵队领导人深知,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用生命指引部队前进的方向。政委戴元怀就是这样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
1935年3月,游击纵队在大盘山遭遇敌军重兵包围,战斗异常惨烈。戴元怀亲自率领一个突击队,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掩护大部队突围。在一次次冲锋中,戴元怀身中数弹,最后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
司令员余泽鸿也是一位敢于牺牲的英雄。1935年底,敌军对游击纵队发动疯狂"清剿",企图一举歼灭这支英雄部队。面对敌人的重兵合围,余泽鸿身先士卒,指挥部队突围。一个个阵地被鲜血染红,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最后余泽鸿也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
除了戴元怀、余泽鸿,游击纵队的其他领导人如徐策、龙厚生等,也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游击战争中最耀眼的英雄,是川南儿女心中永远的丰碑。
在残酷的游击战争中,川南游击纵队的普通战士同样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虽然没有领导人的显赫地位,但同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1936年7月,敌军对游击纵队发动"大围剿",妄图一举歼灭这支英雄部队。战士们在龙厚生等领导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惨烈,阵地一次次易手,战士们一次次冲锋陷阵。
最后游击纵队弹尽粮绝,被迫撤离阵地。撤退途中,龙厚生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挂在街头示众。当晚,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龙厚生的遗体偷偷安葬,他的头颅则被送往云南扎西。
龙厚生牺牲后,游击纵队被迫分散隐蔽。有的战士躲进深山老林,有的化装成农民,有的混进敌人内部。尽管处境十分危险,但他们从未放弃斗争。一有机会,就打击报复敌人,直至牺牲。
在川南游击纵队中,还活跃着一群巾帼英雄的身影。她们是李桂英、阚思颖等女红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与男战士一起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李桂英是游击纵队的女政工干部,她的丈夫戴元怀是纵队的领导人之一。戴元怀牺牲后,李桂英没有被悲痛压垮,而是继续投入到游击战争中。在组织的安排下,她改嫁给另一位领导人余泽鸿。
然而,命运再次和李桂英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余泽鸿在一次战斗中也壮烈牺牲,而此时李桂英已经怀有身孕。在战友阚思颖的掩护下,李桂英躲进深山,在老乡家中产下孩子。
产后不久,李桂英就将孩子托付给老乡,和阚思颖一起去寻找部队。谁知半路上被敌人俘虏,关进监狱。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她们才被组织营救出狱。
李桂英和阚思颖的遭遇,是千千万万革命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和男战士一样,甘洒热血,慷慨赴死。她们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川南游击纵队将士的悲壮牺牲,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力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川南游击纵队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畏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永远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川南游击纵队将士之所以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斗争12年之久,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他们深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翻身得解放,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游击纵队将士视死如归,慷慨赴死,就是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的理想。正是凭着这种理想的力量,他们才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把革命进行到底。
川南游击纵队将士对党、对革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是他们战胜困难、不畏牺牲的力量源泉。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对党的忠诚融入血脉。
纵队成立之初,周恩来同志曾亲切地嘱咐大家,要尽量保存实力,等到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来接大家归队。将士们牢记党的嘱托,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表现出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游击纵队也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他们自己总结斗争经验,制定作战方针,不断改进战术战法。尽管没有上级的指示,他们仍然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事,体现了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气节。
在残酷的游击战争中,川南游击纵队将士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视死如归,慷慨赴死,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纵队领导人徐策、戴元怀、余泽鸿等,都是带头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普通一兵一卒,同样具有视死如归、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李桂英、阚思颖等女红军,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正是无数将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游击纵队的生存发展。他们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中国革命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川南游击纵队将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了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优良作风。他们常年在高山密林中行军作战,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靠野菜充饥。
但是,将士们没有被困难所压垮,而是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白天隐蔽,夜晚行军,及时转移阵地,避开敌人的"清剿"。
在艰苦的条件下,游击纵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修筑工事,开荒种地,逐步建立起可以持续作战的根据地。将士们艰苦朴素的作风,成为游击纵队战胜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面对强大的敌人,川南游击纵队将士表现出了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们深知,敌人虽然强大,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革命必定战胜反革命。
在数次惨烈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游击纵队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哪怕是孤军奋战,游击纵队将士也从来没有动摇过革命意志,而是坚定地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正是凭着不畏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川南游击纵队才创造了游击战史上的奇迹。他们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历程,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游击纵队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畏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瞭望中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