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1000:陆基巡航导弹与空对空导弹的双重身份

发布日期:2025-09-18 11:43    点击次数:167

要是宣传没出错的话,长剑-1000(简称“1000”)这款超音速巡航导弹真的是能用来攻击美军的预警机、加油机、战略轰炸机这些空中目标点的。

一开始我还挺困惑的,毕竟在平常的观念里,巡航导弹一般就是用来打海上的军舰,或者是攻击雷达站、指挥所这些地面目标,打空中目标,确实超出了我理解范围。心里总抱着那种希望自己装备能带来点惊喜的护短心理,可是当真的惊喜到来的时候,又觉得挺难接受的,尤其是长剑-1000竟然还是一款高超音速导弹。

说实话,巡航导弹一直是那种有着明确发展轨迹、典型特征的装备,从亚音速到超音速,再到高超音速,咱们自己也有对应的型号,比如从长剑-10到长剑-100,再到长剑-1000,挺直观的一个升级路线。

结合9月3日那天对1000的解说,说它具备灵活机动、强力突破、即时发射的特点,能对陆海空体系中的节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再结合目前的地缘形势和我们手头的打击手段来看的话,打击1000到20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这事儿毫无疑问是真的有能力做到。如果需要用到像1000这种远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还要对关键节点目标精准打击,这个目标咱心里都清楚。

只要还记得1999年发生了哪些事的人,应该都清楚,从那之后,我们的军工人员在任何环境下都希望研发更多的武器装备,目的就是把强大的敌人挡在岛链之外,而且这个愿望是有一定的层次和逐步增强的。

先把对手逼到第一岛链,再往第二岛链推动,据公开资料显示,东风-21D的射程大概是2500公里,东风-26超过4000公里,而东风-27更是突破7000公里,这几个算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了。

一直以来,我们不少人的想法都比较局限,习惯把拒止能力只当成针对海上军舰的盲目防御,把海上拒止和空中拒止给分割开了。提到海上拒止,脑海里自然会想到鹰击-171920,谈到空中拒止,就只会想到霹雳-1517,结果却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点,那就是它们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点,美军也一直这么操作的。

标准-6能用来对舰,这其实是个例子,从长剑-100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早就有人想着它或许可以用来打舰艇,但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1000搞定的事情,100没做到,这事儿一晃一个星期在阅兵结束之后回头看看,其实也没啥惊讶的。重点是结合射程来看,从第二岛链起飞的战略空军机型都在1000的超远距离狙击范围之内,这就挺有趣了。就是说,只要有必要,我们的战斗机就负责搞掉中程空空导弹射程内的敌方战机,超过射程的战略目标,就由1000来搞定。

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这些家伙,肯定都得藏在后方空域里嘛,所以就出现个问题了,1000的射程都能达到至少3000公里,这些战略飞机还能躲到哪儿去啊?

关岛离东南沿海也就3000公里左右,他们不可能全躲到关岛以东吧,更别说1000还能实现高超音速,射程够远,速度足够快,还带点对空打击的本领。在咱们现在这个重点建设战场信息网的时代,发现和指引敌人关键点目标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二岛链变成“下一个第一岛链”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且说真心话,大家都还抱着护犊子的心态,我也盼着未来1000能变成打击敌人空中关键点目标的角色出来,毕竟要是1000只当成我们增加的一款反舰、远程地面打击的工具,反倒少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没错,我们的首款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成功实现了高超音速,确实让人感到挺震撼,但还差得远,远没有达到东风-5C那种可以覆盖全球、全天候戒备的水平。而惊雷-1作为首款空基战略核导弹,其带来的震撼程度可是完全不同的。

要是说1000能打击战略飞机,那完全不一样了,这事儿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心里都这么想,觉得打击飞机就只能靠空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这两招。

不过,这两种武器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射程实在太短,就算算远点,也才400公里,远远低于当前大国流行的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的射程。这个难题该怎么破解呢?答案就是加强防空系统的建设。

再跟着这个思路绕一绕,也许这就是1000能够实现高超音速的一个关键原因吧,毕竟它毕竟还是陆基导弹,也就是说,从本土发射去打击太平洋方向的海军岛屿或者空中目标,难度可能就小一些。

这一路也差不多得走个2000公里,要想不被沿线的敌人雷达发现,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让1000实现隐身,另一个就是继续提升速度,用高速来增强突防的能力。要是觉得1000的性能还不够强,也挺简单的,就等着10000出来呗,反正也没什么难度。要是真觉得还不够,那就反复循环,用不完的办法。其实啊,弹体上刷编号这事嘛,平时根本不用操心,只在阅兵这样的正式场合才会干这事儿。

感觉上啊,我们在A2AD这条路上,似乎已经进入了个啥都得要的阶段。别人都是在重点方向上搞突破,这次阅兵之后呢,不光看到了鹰击-171920,连中间还夹带了一款鹰击-18C,外形很明显就是隐身的风格。那时我就在想,嗯?咋突然要搞个跟之前完全不一样设计思路的导弹?

现在想啊,大概率这事儿也就因为高超音速导弹太贵了。反正那种导弹成本高,平时打打低时效、低价值的目标还挺合适,这不就是个例子嘛。再回头看看那1000,具备点对空打击能力,难怪你会觉得奇怪吗?其实也没那么奇怪啦。

以前和现在差得挺远,早年是技术还赶不上,只能尽量让导弹专注在一种能力上。现在技术成熟啦,当然希望导弹能拥有多种能力嘛,又不是没有资金,也不是没有技术基础。成年人嘛,偏不做选择题,要啥有啥,啥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