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秋天啊,中国的股市表现和经济的基本面有点差距。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利润压力越来越大。反倒是在8月,A股却大幅上涨,成交也挺火热。经济数据一直不景气,股市怎么还能逆势走高呢?
就拿创业板指和科创50来说,截至9月18日,分别涨了44.56%和39.58%。其实,这些指数的上涨主要得益于那些以光模块、算力芯片啥的科技企业带动的表现。
像新易盛、中际旭创、工业富联这些公司,在沪深300指数里贡献了差不多一半的涨幅。特别是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光模块企业,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长速度高达128%。
北美四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今年的资本支出总共达到了228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4.85%。这么大一笔资金,大部分都投在了AI训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算力方面。
像“易中天”这些国内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凭借不错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已经成为国际客户不可或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这样的结构性上涨是不是代表市场出了一些不平衡,甚至可能出现泡沫呢?其实,中证红利指数今年已经跌了2.82%,而食品饮料、煤炭这些传统行业板块也大多走低。
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出了啥大毛病。每次牛市刚开始,通常都是科技板块率先行动起来。比如2012到2015年、还有2019到2021年这两个牛市周期,也都是先科技成长股走强,然后价值类板块跟着上涨。
从时间来看,到了2024年9月,宏观政策开始偏向稳增长,各地逐步放宽了楼市限购措施,南向资金不断涌入港股,市场的活跃度也明显提高了。
虽然政策确实提振了市场信心,但要是没有产业链的合理支撑,这波上涨难持久。如今,从中报数据来看,科技板块的盈利能力已经展现出来,某些公司的利润增长甚至超过100%,并不是单靠估值的上涨在推波助澜。
不过,这种“股强经弱”也不是没有隐患。短时间内,市场结构太过集中,容易引发波动;再往长远看,还得提防估值过高带来的调整压力。
归根结底,“股强经弱”并不代表市场脱离了实际,而是对未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提前展望。
要是只盯着宏观经济数据,投资者可得小心别忽略了市场背后的产业逻辑和盈利支撑。要是只注意科技股在涨势,可能也会忽略掉市场风格轮动的潜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