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已经在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接触过,尤其小时候看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对何家劲演的朱重八形象更是印象深刻,以至于好多年对他都只有好感。
后来的阅读中,看到他亲手炮制明初四大案,虽说明面上是整顿吏治、惩治贪腐,但更主要的目的则是为了给老朱家继位者扫除障碍,下手之狠辣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无论如何,关于朱元璋的故事,已经有太多人讲过了。
那猫智深这本《大明开国:朱元璋和他的时代》看点又在哪儿呢?
这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新观历史”品牌中的一本,该品牌致力于“以创新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来解读历史,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全新的启发和认知”,从“历史刻度”“历史像素”等系列分类来看,将会有一大批作品推出。
《大明开国》较为鲜明地彰显了品牌特点。
一是“新闻视角”。本书作者“猫智深”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习惯从新闻视角看问题”,这本书就很有些新闻调查的味道,在讲述“是什么”的同时,不断深挖“为什么”,我们也因此发现,许多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事件,竟有着盘根错节的深层联系,比如他后来的残忍和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以损失兵马为代价换取绝对掌控权的做法与牺牲官府运作效率换取朝堂稳定如出一辙。
二是“言出有据”。对一名新闻人而言,“真实性”远比“精彩度”重要,作者自述写作过程中查阅论文上千篇,“努力从各个角度准确地还原明初的历史”。这在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大明王朝的北伐,很多通俗历史作者往往会沿用官方说法,认为朱元璋“神机妙算”事先制定的策略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作者对此提出质疑,并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新峰的论文观点进行详细论证。
三是“读得轻松”。虽然作者书外功夫做得很足,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作品,并不晦涩,这从章节标题就能看得出来:“朱元璋的病根”“朱元璋夺权”……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叙述语言流畅而不乏幽默,读起来毫无负担。
作者不以“主角”为中心的写法,让读者有了更多机会去了解和朱元璋同时代的其他人,尤其是以往被用来衬托他丰功伟业的对手们,在这本书中显得更加鲜活可感,比如无力回天的脱脱,比如功败垂成的王保保。
还有,张士诚。
作者直言,大明虽然取代了元朝,但朱元璋其实并未和元朝的主力决战过,他只不过是那个“摘桃子”的人,和元军硬刚的,是刘福通、张士诚和陈友谅。
把张士诚和朱元璋放在一起,让人很容易就想到另一对CP:项羽和刘邦。
《明史》里评价张士诚:“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九个字看似精辟,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这是胜利者对自己对手的评价。
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都出身于社会底层,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张士诚则是私盐贩子,这俩人的行事风格似乎也很受职业影响——当乞丐的,首先得保证自己吃饱;混走私团伙的,得有群体观念。
所以,他们带队伍的理念也截然相反:朱元璋追求秩序,军纪严明、令出必行,违反规矩、六亲不认;张士诚注重情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四海之内皆兄弟,“来了就送车马、居室和钱财。”
这样的两种老板,如果让你选,你会选谁?
好老板不一定能有好业绩。
作者一语中的:“在作战中,义气的效果根本不能和恐惧相比”,在朱元璋手底下过活,除了舍命向前之外,毫无退路可言;但跟张士诚就不一样了,不上战场时候可以要待遇讲条件,上战场后还没冲锋就已有了退路——大家弟弟兄兄的,应该也不至于拿我怎样吧?
更何况,在那样的一个乱世,朱元璋想的是抢到尽可能多的地盘,张士诚则只满足于让自己现有地盘上的老百姓过得好一些——“当朱元璋忙着扩军,陈友谅忙着造船时,张士诚在忙着发展经济。”
结果可想而知。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逆淘汰”观点:逆淘汰才是常态,没有底线的君王淘汰掉了有底线的君王,不考虑老百姓生死、竭泽而渔的君王淘汰掉了爱惜民力的君王。
就像刘邦淘汰了项羽,就像朱元璋淘汰了张士诚。
然而,每每读到此处,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苏州保卫战足足进行了十个月,在此期间,苏州人感念张士诚的仁义,尽心尽力地帮助张士诚守城,未曾叛变。”
胜者为王,结果并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想来,如果给张士诚一次机会,让他重新来过,他可能依然如此。
那如果,让胡惟庸、蓝玉、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廖永忠……再选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