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众多共产党员一样,项英于1898年诞生于武昌,他自幼便家境贫寒。
项文轩,项英的父亲,曾担任武昌县钱粮柜的账房一职。尽管他肩负着管理全县钱粮账务的繁重任务,然而所得薪俸却相当有限。遗憾的是,在项英年仅十岁之际,项文轩不幸离世,使得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
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项英的母亲投身于洗衣、纺线与刺绣等家务劳动,而项英和妹妹则承担起拾荒的重任,以此换取少量的收入,勉力维持着一种时艰时易的生计。
1913年,尽管民国已成立两年,但朝代的更替并未改变项英一家的命运,他们依然挣扎在贫困的边缘。面对对新政府救济的渺茫希望,年仅十六岁的项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力更生,他踏上了前往武昌的旅程,在一座纺织厂找到了一份工人的工作,每月的收入仅限于八到九块大洋。
夜以继日,我的工作日往往持续超过十小时。尽管周日按理说可以享有休息,但休假却无薪资可领,这一现实让众多工人对休假申请持消极态度。工厂内昏暗的氛围与工人们所承受的艰辛,实在令人倍感压力。
工作负荷与薪资待遇之间的巨大差异,已远远超出了当前盛行的“996”工作模式。
丰富纺织厂经验。项英身上洋溢着浓厚的工人阶层气息。尽管年纪轻轻,他却对工人的心声和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总能精准把握那些能够触动工人们内心深处的言语。
这种“源于群众、贴近群众”的卓越才干,令项英在1920年代的工人运动风潮中独树一帜,迅速崭露头角。
位于九省交汇之要地的武汉三镇,水陆码头星罗棋布,商贩劳工云集,人物众多,实乃开展工人运动的绝佳场所。鉴于此,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将武汉三镇定位为工人运动的战略重镇,并致力于其深度开发。
同年十二月,汉口租界内的苦力车夫,为反对车行老板上调租金的举措,众志成城,共同发起了一场声势壮阔的同盟罢工。
当困顿袭身,总有人及时递上温热的枕头。因此,在人力车夫罢工的关头,武汉党组织迅速委派林育南与施洋前往领导这场斗争。此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党组织的壮大,更是显著增强了工人运动的声威与影响力。
随着工人运动逐步推进,工作任务量持续攀升,林育南与施洋逐渐意识到自身能力难以应对,因此产生了寻找一位得力工人协助分担工作重担的念头。
恰逢巧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的李书渠与项英昔日曾是同窗好友。鉴于项英同志长期在纺织厂一线工作,对工人的思想与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李书渠便认为他理应加入组织,与大家一道投身于工人运动的伟大事业。
继而,李书渠向武汉党组织力荐项英。经过周密考察,武汉党组织亦认同项英的才干与品质,便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筹备京汉铁路江岸段的工人俱乐部。
项英无误。
肩负起任务后,项英充分利用“老工人”这一身份的便利,在工人阶层中频繁走动,积极联络。他性情温和,在与工友们的交谈中,不断传递“团结一心,工人阶级”的信念,以及“共同对抗资本家”的决心。不久,他与工人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工人运动中的杰出领导者。
1922年1月22日,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了成立仪式。在这一天,项英同志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吸引了超过900名工人代表积极参与。会上,武汉地区的党组织以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均派遣了代表前来祝贺。经过大会的选举,杨德甫同志被任命为主任干事,黄桂荣同志则担任副主任干事,而项英同志则肩负起了秘书一职。
在短短两个月的光阴里,项英从一名“老工人”迅速蜕变为工运的领军人物,在这汹涌澎湃的大时代浪潮中,他一举脱颖而出,展露锋芒。
2
初登工运领袖宝座的项英,满腔热血,激情澎湃,与日后那位谨慎周详、行事小心翼翼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23年1月,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筹备活动在郑州正式启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们凝聚共识,一致决议将成立大会的召开时间定于次月2月1日。
往昔,吴佩孚雄踞洛阳,麾下兵马数以十万计,其势力遍及华夏半壁江山,甚至有外籍人士断言其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强者。如此赫赫有名的枭雄,自是不会姑息身边有人沉睡。因此,即将在郑州上演的京汉铁路总工会事件,无疑已触及了吴佩孚的底线。
1月28日,吴佩孚向郑州警察局长黄殿辰发布严令:禁止京汉铁路工人举办总工会成立大会。
现在怎么办?
箭矢已紧绷于弦上,若强行收回,恐将削弱工人奋斗的锐气;而一旦松手发射,便将踏入生死未卜的险境。
于是,有人提议,为了维护吴佩孚的尊严,不妨将成立大会的召开暂时搁置。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大会仍应按原定计划举行,但需适当推迟,届时再与吴佩孚进行深入沟通。
面对这类言论,项英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立场,并公开发表声明,坚决摒弃了所有上述观点。
为了争取建立工会并实现自我解放,工人阶级不可避免地必须经历一定的牺牲与考验。欲成立工会,工人须得吴佩孚首肯,然此后岂能唯命是从?须立刻召开工会成立大会。任何勇于吐露“不”字者,便成为我们的对手,我们必将与其展开直面较量。
话语中,项英的眼眸中涌动着泪花,双手也随之微微颤抖,显然他的情绪已经激愤到了顶点。
众人深受项英情感的感召,一致无异议地支持了依照既定计划,于2月1日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决定。
随着成立大会的临近召开,吴佩孚部属的军警遍布街巷,此外,一千余名全副武装、持枪待命的士兵也严阵以待,企图阻止工人们的集会。但项英带领着工人代表及纠察队,英勇地突破了军警的封锁线,抵达会场,面对生死,他们毫不畏惧。
谁敢质疑项英非英勇豪杰?
京汉铁路总罢工启动。
沿着一千公里的铁轨蜿蜒,两万多名工人齐声罢工,工人运动的浪潮迅速兴起,场面热闹非凡。与此同时,铁路沿线的军阀政府也纷纷调动军队,意图镇压这场罢工的风暴。
湖北督军萧耀南发布命令,派驻军警进驻江岸车站,并对两名火车司机实施了拘捕。面对军阀政府的压迫,两千多名工人以及纠察队员蜂拥至车站,企图营救被捕的司机。遗憾的是,在这场抗争中,又有五名工人不幸被当局逮捕。
工人与军警对立。
在此次行动中担任主持人的张厚生,考虑到事态有进一步扩大之虞,难以妥善解决,因而提出应由工会指派代表前来展开协商。
与军方及警方进行交涉实属不易,轻则可能沦为人质,重则命悬一线,面临枪决的威胁,即便是工人领袖亦对此心生畏惧。
然而,项英断然回应:“身为罢工委员会的总干事,我自当前往。”
果然不出所料,项英刚抵达军警驻地进行谈判,便不幸落入武装力量的拘禁之中。张厚生向他透露,若欲保全性命,唯有发布命令,促使工人重返工作岗位。
项英语气坚定,断言自己绝不会背叛工人阶级,甚至慷慨激昂地表示:“即便如此,也请将我处决!”
张厚生与项英的争执持续了数小时,却始终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让人感到无比沮丧。与此同时,工人们对项英的安全忧心忡忡,夜幕低垂时,他们纷纷将军警围住,力图争取项英这位工人代表的释放。在如此压力之下,2月6日凌晨,张厚生不得不放行项英。
在度过危机的项英,于天色破晓之际,便与林育南、施洋等同志并肩引领工人阶级走上街头,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民众络绎不绝地加入其中,项英、林育南、施洋三位同志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身先士卒。
项英是英雄好汉。
然而,批判的锐利无法被任何其他事物所取代。2月7日的午后,张厚生调动军警,动用武力进行镇压,致使数百名工人命归黄泉。与此同时,京汉铁路沿线的工人也遭受了武装的猛烈打压。
项英在江畔匿迹一宵,幸免于难,保住了自己的生命。随后的一个月里,他依照组织的指示,迁往长沙,并与教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这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
纵然京汉铁路的罢工最终以失利收场,工人运动却并未因此止步。在随后的数年里,项英坚韧不拔,始终坚守在工人运动的领导岗位,他的声望持续攀升,直至1927年“五大”会议上,他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1928年的“六大”会议上,鉴于项英同志深厚的“工人阶级”出身背景及其在工人运动中的卓越领导地位,他完美符合共产国际所提出的“领导干部工人化”的指导原则,因而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那一年,项英正值三十而立之年,这些成就固然掺杂着些许幸运,但更多的是他凭借生命之重,以拼搏换来的硕果。
3
项英红军时期转折重大。
1931年伊始,项英肩负着重大使命,踏入中央苏区的广袤土地。他身兼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与军委主席两职,就其职责与所拥有的权力来看,他无疑是朱老总和教员身边的得力领导。
正当中央苏区笼罩在“富田事变”的阴霾之中,众多红军战士因误解而蒙冤被杀害。鉴于此,项英抵达中央苏区后,当务之急即是妥善解决“富田事变”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他深入红军与地方,进行了详尽的调研,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分析,项英得出结论:“富田事变”并非一场反革命暴动,实则揭示了党内小资产阶级意识的扩散,以及无原则的小组织派别倾向的滋生。
项英认为,此事件之根源,实则源于内部纷争。因此,面对外部冲突,我们不宜采用“以暴制暴”的激烈手段,而应选择“教育引导”这一更为恰当的方法,以妥善处理内部矛盾。
中央不赞同项英。
面对“富田事变”的挑战,项英积极应对并努力阻止肃反运动过度扩散。1931年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等国际知名代表人物被选举产生,他们随后派遣代表团前往中央苏区,全权负责处理“富田事变”。该代表团不仅否决了项英的处理计划,更将他自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岗位上解职。
此事对项英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其人性中固有的“趋利避害”习性愈发明显。他随即加入了王明的阵营,从而成为国际派别中的核心力量。
在接下来的十年岁月里,项英始终如影随形,紧步王明的后尘,对其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他都毫无保留地遵从。
动荡的革命时期,个体在追求利益与规避风险的过程中,路线之争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
项英,一位来自工人阶级的杰出干部,曾远赴莫斯科参加“六大”,并荣幸地获得了斯大林的馈赠——一支小巧而精致的手枪。从革命信仰的根基出发,他对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和城市暴动运动始终秉持着坚定不移的支持立场。
这条革命路径,正是莫斯科与国际派所坚定不移地支持并捍卫的方向。
若项英未与国际派合作,而是选择了教员的农村革命路径,这岂不是等于否认了自身在工人运动领域取得的成就,并对过去十年坚持的信念进行了颠覆?
否定自己,话语权即丧失。
项英与留苏知识分子不同。
彼时留学苏联的知识分子,其政治立场根基尚显单薄,权威性无不源自莫斯科的授意,故而唯有遵循莫斯科的号令行事。反观项英,鉴于其出身背景,亦不得不紧跟国际派的声音,步调一致。
项英心知,于码头之地,拜神是不可避免的传统。他先是虔诚祭拜了向忠发,紧接着对李立三表达敬畏之至,而今又对王明献上诚挚的敬意。对于每一位获得莫斯科坚定支持的领袖,他无不倾心礼拜。
归根结底,她的目标仅仅是成为县长的配偶,至于县长具体是何人,她并不予以过多关注。
在“宁都会议”期间,项英与国际派保持一致立场,对教员提出了批评。他首先公开表明了对共产国际指导路线及临时中央决策的支持,接着,他指出了教员在领导尊重、组织观念上的不足,以及对夺取中心城市战略的消极态度和敷衍了事的态度。
会议落幕之后,教员悄然离开了决策的核心圈层,在此后的三年里,鲜有人至其身边,仿佛连鬼神都避其而行。与此同时,项英却在中央苏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所以啊,探寻个体蜕变之奥秘,离不开对其家世渊源、求学经历及职场生涯的深入剖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启了长征的伟大历程。起初,博古与李德将其视为一场简单的巡回战略转移。他们预计在取得战役胜利后,便能重返故土。鉴于此,他们迫切需要选拔一位可信赖的将领,负责留守苏区。
项英为看家人人选。
随着长征的号角即将吹响,中央在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央分局与中央军区,并委派项英同志担任中央分局的书记一职,同时肩负中央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双重重任,指挥下的红军兵力规模壮大至三万人。
博古、李德指令项英明确。
为确保红军主力与中央机关安全撤退,维护中央苏区的稳固,有效阻止敌人对苏区的顺利侵占,并为进一步在恰当的时机与野战部队实现协同作战、发起反攻以恢复和发展苏区创造有利条件。
项英寄希望。
世事无常,中央红军终抵陕北,然项英因军事指挥之不足,未能夯实苏区之根基。
彼时,国民革命军已对苏区形成严密封锁,并恢复实施了农村的保甲制度,从而重构了地主与富农的统治地位。这一变化导致坚守的红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其活动区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陈毅因身受重伤,遗憾未能与长征队伍一同踏上征程,遂与项英并肩留守。
他向项英建议:
“事实业已证明,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战术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我们的斗争策略,将留守的红军力量以及地方武装分散到各个县区,建立数百乃至数千支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必须装备轻便的武器,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来进行战斗,以此来确保我们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鉴于红军往昔的赫赫战功,陈毅所提出的建议自是恰如其分,但项英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项英认为:
“两个月之期,我军精锐主力即将荣耀归来,带回众多俘虏与丰硕战利品。此刻,我们亟需将瑞金、宁都、会昌三地构成的三角区域定为防御的关键堡垒,同时加紧壮大红军实力,组建新的军团,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激战,以迎接主力红军的胜利归来。”
这段剖析感人至深,若红军能与国军正面交锋,或许长征之举便可免于发生。
项英未吸取教训。
随着11月底的脚步渐近,中央苏区的县城已悉数落入敌手。仅剩的红军部队,纷纷突破重重包围,分散转移至闽西、闽赣等地,由此迈入了持续三年的游击战争时期。
若预见如今之窘境,当初又岂能轻率决断?那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箴言,足以提醒我们:卓越的指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4
“持续两年之久的夜晚,我未曾脱下衣衫便沉沉睡去,这种习惯在士兵中并不罕见。但随之而来的,是饥饿的困扰。更为严峻的是,红军游击队中医疗人员匮乏,医院更是遥不可及,这导致了众多战士因疾病英勇捐躯。”
即便置身于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项英依然坚韧不屈,未曾追随龚楚的脚步而选择背叛,他的这种坚守值得我们由衷的敬佩和高度赞誉。
1937年十月,项英同志在恢复与党中央的联络后重返延安,受到了教员和战友们热烈的欢迎。教员本人更是亲自倡议,号召全党同志向项英同志学习。
项英回应说,我们这些革命者习惯于在逆境中焕发新生。以朱德、毛泽东、彭德怀为鉴,他们多次遭受所谓的“剿灭”达十多次之多,那么我们面临的这点困难又怎能与之相比呢?
说归说,做归做。
项英,这位坚贞的革命斗士,虽背负着个人的局限,忍受着无奈的束缚,却怀抱不凡的野心。
同年,我国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完成了改编,正式蜕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将军荣膺军长之职,而项英将军则出任副军长,同时肩负中央东南分局书记及新四军军分会书记的双重重任。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总兵力突破万人之数。
此为苏区留守红军的扩大版。仍旧是那些建筑,依旧的格局,唯一有所更迭的,不过是军长的名字,由他人易为叶挺而已。
回溯往昔,新四军的勇士们在项英的指挥下,英勇地驰骋在沙场上。秉承着党指挥枪的坚定原则,项英身负重任,同时担任两位书记的职务。
在声望与官职方面,项英显然高过叶挺一头。纵然叶挺担任军长之职,但真正握有决策大权的,实则乃项英。
此外,值得关注的历史事实还包括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正式组建。王明同志担任该局书记,周恩来同志则担任副书记,而项英、博古、董必武等众多杰出人士也纷纷加入,他们共同承担起领导南方各省革命事业的重大责任。
南方各省的各项工作,当然亦囊括东南分局与新四军。
也就是说,昔日仅以一裤之隔相隔的王明与项英,现今已正式搭建起直接沟通的桥梁。在那段时光的三年里,项英多次采取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行动,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根植于此。
接获教员的急切电报,新四军立即奔赴敌后,着手建立根据地,项英闻讯迅速行动。
他与叶挺并肩筹划战略部署,派遣陈毅指挥第一支队挺进苏南,以茅山为战略基地展开建设;张鼎丞则率领第二支队在溧水、高淳地区积极活动;张云逸与谭震林则指挥第三支队向皖南长江沿岸进发;第四支队则被派遣至皖东地区执行任务。
历经数次分化与重组,这四支队伍与南下八路军部队的融入,共同孕育并逐步稳固了新四军的根据地。
尽管教员与中央的决议均明确指出新四军应独立自主地开展行动,但项英并未对此予以遵从。在每一次的会议中,他并未提及独立自主的方针,反而多次重申了王明所倡导的“所有行动必须经过统一战线的协调,所有决策都必须服从统一战线的安排。”
粟裕愤慨地斥责道,每当我们发起对日寇的军事攻势,顾祝同便紧随其后,不断地追问与发出警告。而项英同志不仅全然接受,反而指责我们破坏了统一战线。
项英作为一位资深的革命者,自是明辨是非之人。他之所以作出此举,实因军事行动涉及技术层面的考量,而统一战线则关乎战略路线的抉择。
技术上的挑战固然可通过协商解决,然而在路线的选择上,绝不允许有任何妥协。这应是项英所想。
1940年,项英越界。
“来吧!”
项英明确地给予了否决,并执意要求新四军的江北部队进行全面南迁。
5月4日,中央发电报斥责项英。
陈毅深感国共之间的摩擦日益激烈,他认为军部滞留在皖南泾县已陷入极度危险境地。于是,他派遣使者紧急催促项英迅速渡江北上,然而项英态度坚定,毅然拒绝。
陈毅愤慨地言道:“竟敢公然违抗中央的命令。既不愿前往皖中,又拒绝来茅山,终有一天,顾祝同会让你领略到苦涩的滋味,头破血流之痛不可避免。”
鉴于项英无法启程,我便决意先行一步。随后,我与粟裕协同策划,调度部队成功渡过长江,从而发动了黄桥战役。这一胜利,为我国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稳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此,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孤零零地驻守在皖南境内,不幸陷入了国民党军队十二万大军的严密包围之中。
皖南泾县
10月12日,教员及朱老总紧急向项英与叶挺发出电报,语气紧迫地强调:“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南方地区恐将陷入一片漆黑。军部务必立即渡江,迅速将皖东地区打造成根据地,任何拖延均不可容忍。”
项英主持召开了会议,与会者就北移事宜达成共识,同时亦深刻意识到其中所面临的挑战。鉴于此,他建议派遣叶挺与顾祝同两位将领,负责协商具体的行进路线以及军需补给等相关事务。
还是在拖延。
“我们认为,在短期内,我们难以立即实施此行动。若预计战事即将爆发,我们更倾向于继续留在皖南。”
日复一日,国民政府的意图愈发明显,而军部北进的绝佳时机却已失之交臂。
截至12月13日,项英意识到存在困境,举棋不定,于是向上级领导发送了电报咨询:“当前北渡局势严峻,我方行动该如何作出调整?”
教官情绪激动,屡次下令你们跨越长江,却屡教不改。如今面对困境,竟试图逃避责任,还来征求我们的意见,这岂不是来得太晚了?于是,我们立刻发出电报,要求新四军总部务必在本月底前完成向北迁移的任务。
新四军军部由项英领导,无变。
12月26日,教员特意向项英发送了一封具有批判性质的电文。
在遭遇一系列挑战时,你们多次向中央请求指导,但事实上,中央一年前便已将相关方针交予你们。尽管如此,你们以各种借口拖延,未能有效实施。我们不禁要质疑,你们究竟希望中央如何提供指导,而你们自身是否已经明确了行动方向?这种缺乏清晰判断和明确目标的状态,未来很可能会让你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刻,项英亦深刻认识到,继续拖延已无出路,唯有毅然决然渡江北上,方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历经一系列会议、部署和协商,1941年1月4日,项英与叶挺指挥新四军军部及近万名皖南部队踏上北进征程。然而,仅仅三天之后,他们便不幸遭遇了国民革命军的突袭,从而引发了“皖南事变”的爆发。
新四军皖南支队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八日,无数英勇战士壮烈捐躯。叶挺将军下山谋求和平对话,却不幸被敌军拘禁。项英与袁国平、周子昆等同志一度被迫与队伍分离,然而,他们发现周围尽是敌军的身影,无路可逃,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部队。3月14日被叛徒暗杀。
项英为何不选择随军队北渡长江,而是决定滞留江南?
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由项英率领的皖南部队,作为国际派唯一的武装力量,坚守在远离中央统治的江南地域。项英的坚持驻守,无疑为国际派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武力防线,令其在辩论之中更具信心。
自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之际,众多国际派成员纷纷投向毛泽东的阵营,唯有项英依旧坚守阵地,不愿作出妥协,其坚持的初衷亦在于斯。
他有兵,无退路。
另一方面,私欲。
1940年11月,华中新四军与八路军总指挥部宣告成立,承担起对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区域新四军与八路军实施统一领导的重任。叶挺被委以总指挥之职,刘少奇则出任政治委员,陈毅则被任命为副总指挥,赖传珠则肩负起参谋长的职责。该指挥部统辖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以及八路军第四、五纵队。
总指挥部无英之位。
苏北指挥部由陈毅与粟裕携手领导,江北指挥部则由张云逸、徐海东和罗炳辉共同掌舵,豫鄂挺进纵队则归李先念指挥,八路军第四纵队则由彭雪枫担任指挥官,第五纵队则由黄克诚领军。然而,在这些部队的序列中,却并未发现项英部队的踪迹。
我揣测项英所忧虑的,或许是若部队挥师北上,他可能面临失去对部队领导权的困境,这进而可能导致他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鉴于此,他选择滞留江南,旨在维持兵力的雄厚。
项英坚持拒绝渡江。
皖南事变原本有可能得以避免,然而,私欲的诱惑最终导致了皖南部队9000名英勇战士的壮烈牺牲,亦使项英将军的英魂永别于世间。
5
回顾项英的生平,他身份的转变,从热情洋溢的工人运动领袖,演变为深思熟虑、掌握兵权的军事重臣,这一过程中既有偶然的机遇,也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必然的发展态势。
他独具的政治智慧,为其前半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然而,军事才能的欠缺,却直接导致了其后半生的悲剧。
项英,出身于工人阶层,而张国焘则拥有知识分子家庭背景,尽管他们起初的起点迥异,但最终却携手踏上了相同的征途。
私心同,结果同。
在对比项英与张国焘之际,徐海东那未曾有缘相见却始终坚守“尊崇中央”的典范形象格外突出。无论是在生前还是逝世之后,徐海东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史册上最为光辉的楷模,相比之下,项英与张国焘似乎只能成为他人形象的陪衬。
路自走。
公者流芳,私者瞬逝。